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太喜欢往朋友圈里发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字、图片,不想把自己的情绪暴露在他们面前,而往往是一些带有文艺气息的美句。
前段时间认识的一个小姐姐,当她发现我的朋友圈只有那么几条寥寥可数的生活动态时,便诧异地问我:为什么你不爱发朋友圈?
我说:我不太喜欢往朋友圈里发我的日常。
之后,小姐姐便开始“释然”:哦,那你的生活真的是太无趣了!
我笑笑没有回答。

有的时候,不是生活太无趣了,而是我们没有坚持那些有趣的活法。不爱发朋友圈,并不代表我的生活就无趣,恰恰相反,我的生活充满了诗意,我过的一直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我要的是“仪式感”,而非“形式感”。
萝卜白菜,各有各的所爱。每个人的生话方式都不一样,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出自于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你不是我,自然不懂我,你有你的,我也有我的仪式感。别指望所有人都能懂你,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扰乱别人的生活方式,否定别人的仪式感。
我们可以选择有为,或者不为,仪式感皆在于自己。
生活的乐趣太多,哪怕我们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你做不了我,我也做不了你,你改变不了我,我也改变不了你,大家都还是独立的自己,这样的距离,这样的并肩而行。
有人说:当你特别注重别人的一举一动时,你自己的生活也许会变得荒草丛生。即,你的生活,已经没有了仪式感,而是成为形式主义了。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我们需要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来提醒着自己,其实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仪式是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而形式感(sense of forn)是指客观事物的外观形式引起人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它是人产生的感受和感染力。换个意思是说,形式感,即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它的理论和创作实践都置内容于不顾,而把形式强调到一种绝对化的程度。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明生活中的仪式感和形式主义的区别:
近期我自觉陷入低谷,很多时候认为挫败感很强,快要一蹶不振,但是我依然知道早起要拉开窗帘,叠好被子,开窗透气,我要以虽不是饱满的热情,也至少平和的希冀感开启好的一天。那么拉窗帘,叠被子,扫地除尘都是我开启一天的基本仪式感。
如果我在某一个心情低落的早晨起床,我不想动,看太阳由低到高,最后心里莫名有个声音是“家里要时刻保持整洁,如果有人突然造访如何如何”,那么我拉窗帘叠被子变成了一个不得不做的压力,这大概就是形式主义了。
——(知乎昵称:矫情且安静的女子)

我想,仪式感和形式感的差别,无非就是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一个是动力一个是压力,一个是坦然面对、接受一个是心不甘情不愿…
安东尼说:不管之前的喧嚣怎样爬过我们的伤口,但剩余的每一天,都会在每一个喜欢你的日子里,被你喜欢。
我想,这个“你”,是你是我是他,是彼此,是所爱之人,也可以是仪式感,要想生活过得去,生活就得多一点仪式感,“人生需要仪式感,因为仪式感让人活的庄重。 (八月长安《你好,旧时光》)
仪式感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愿每个人都能将生活、将人生活出仪式感。多一些仪式,少一些形式。
网友评论
仪式感是自己内心的庄重悸动,它远离俗物和喧嚣,是内在的自己对浮躁的外在自我的抚摸,尽管二者不一定同步!但拥有了仪式感,一定会让人特别的澄澈空灵纯粹!
每次你写的文章都很好,很吸引眼球
的确,生活确实需要仪式,而并非形式,你就像一个无所不知的大哥哥,告诉了我许多不知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