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一堂阅读写作课,老师讲了一个思维突破点,就是一棵树创新写作视角。
他讲的是《西湖边的一棵树》。
《西湖边的一棵树》是一组摄影图片,共九张,曾获得过一个国际大奖荷赛奖。
这组照片到底在拍什么呢?你发现这组照片并不是拍的特唯美,特别有艺术感,特梦幻,都不是。他看起来就是用手机拍的,但是九张照片放在一起,就感觉到了哲理感、思想性。
我们来看第一张,很简单,他说在西湖边有棵树开始开花了,有个人倒立,没什么感觉。
我是一棵树
再看第二张,还是这棵树,我就是这棵树,繁华人群好像热闹起来了,时间流逝,隐隐感觉作者的厉害之处了。
第三张图,夏天,有人在我的身边休息了,我就悄悄问,这是过客还是归人呢?
第四张图,盛夏,你看叶子溜蔫儿的,有雨伞,有人,我就想,这伞的后面是怎样的一种面孔和心情呢?
再看第五张图,果然秋天来了,我的叶子也凋零了,就好像人,走入了暮年。
第六张图,冬天,他俩在合影吧,他们一群人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是原处的他眼中的风景,所有人都是这棵树眼中的风景,而所有这个画面就成了面前的我们眼睛中的风景,这就是无穷套娃逻辑。
第七张图,我们以为冬天结束了,没有,人群散去了,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和远方的塔形成了呼应。
第八张图片,我们以为结束了,没有,春天还会再来,谁说老年人就是秋天呢?他们也有春的活力,他们的这个构图又和远方的塔形成了呼应,
第九张图片,一年又一年,有时候还会下雨,湖面上浮漾起淡淡的流光。我是一棵树,我在这个世界上,似乎与别人有关,但又似乎跟别人无关。
以一棵树的视角来看世界,好像这个世界在变,似乎又没有变。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如此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