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兰大心理
转载人:陈诗瑶
从众
是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或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作为人群中的一份子,当你为一个赢得比赛胜利的漂亮进球起立欢呼时,你是不是在从众?当你和其他人都认为,女生留长发比留短发好看时,你是不是在从众?也许是,也许不是。关键是,当你脱离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是否仍保持不变。如果球场上只有你一个球迷,你会起立欢呼吗?对于从众是好还是坏这个问题,没有科学的答案。
就我们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而言,可以说,
1.从众有时是好的(如阻止人们在剧院排队买票时插队),
2.有时是坏的(如会导致某些人出现种族歧视行为),
3.而有时无关紧要(如网球运动员喜欢穿白色球衣)。
从众可以表现为许多形式,让我们考虑一下顺从和接纳两种。有时我们会顺从一种期望或者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时可能会穿礼服打领带,尽管自己并不喜欢这样。这种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那么称为服从。
有时我们真的相信群体要求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会与成百上千的人一起喝牛奶,因为我们认为牛奶是有营养的。这种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有时,接纳会紧跟顺从。除非我们觉得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责任,否则,我们通常会赞成自己坚持做的事情。
社会学家所罗门·阿希曾经做过著名的心理学实验。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知觉判断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
从众心理产生的有关因素
1.
个体对群体的信任度。对群体越信任,就 越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从众。
2.
对群体压力的心理承受程度。群体的压力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力,个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从而产生从众行为。但如果个体对群体压力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则不一定会产生从众行为。
3.
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如果群体成员的意见分散,群体的压力就会减小,个体则会保持自己行为的独立性;如果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群体的压力增大,使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
4.
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群体规模越大,内聚力越强,个体就越容易从众。
5.
个体的自信心。如果个体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决断能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6.
个体的责任心。如果个体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正义感不强,缺乏原则性,则容易随大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