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看不同,还是看相同。
走出去,第一眼看见都是:不同。
但是看得久了,就会在不同里看见相同,想通。
去日本,真正看见:
小日本不小
国土面积不小
开车横穿一趟,天天在路上跑也需要一周的时间,任何一个城市都值得花10天去体验,仅仅7天的跟团游当然只能走马观花。
日本人个子不低
我们的大巴车司机一米八左右,他坐在司机的位置上看不出来,可是他每天清早都接过一个个行李箱,亲自帮助每一位乘客摆放行李箱,我们其实需要抬头看着人家啊。日本的人均身高已经超过中国了。
日本的资源不少
青山绿水,森林覆盖,人与自然和谐居住。
日本不仅不缺少自然资源,在海外拥有的资源比中国都多。
日本是发达富裕国家
人均收入高,贫富差距却不是很大,中产阶级人口众多,安居乐业。
虽然老年人是他们的显性劳动人口,自愿持续参加工作,而日本还有隐性劳动力储备:庞大的家庭妇女人口。
日本人的消费
低欲望理性消费,物质基础发达,更多追求精神生活。
注重家庭。
城乡无差别
这就是我们最爱的去乡村度假,却还希望获得城市生活的便利与通讯,资源的丰富性,在日本是做到了。
日本的汽车
经济适用性能好,享誉世界,生产技术过硬,这是国家的硬实力。
汽车就是代步工具,不攀比。
但是我们的社会很难接受买过于便宜的车,理性上都知道在汽车上多花那么多钱也不一定值得,但是很多人就是喜欢享受更大,更贵,更“好”。
电台广播里,二手车的节目,每天播报的卖车咨询信息——
卖掉旧车,买新车。
或者大量旧车开了一两年,跑了5000公里,根本就在大量时间里闲置,然后就要卖了。
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
东京的高楼林立,比北京更加让人窒息;
那么多高楼,那么高,
那么高,那么密集,
交通确实发达,各方面都很发达,但穿着西装,每天在超级城市里打拼依然成为了六分之一日本人的选择。
日本地震频发,抗震的设施和意识都很好;
真正发生地震,其实伤亡率损失都不大,长久抗震实践的结果。
日本的产品都很好
从优衣库的衣服,到美容化妆品,
中国游客争先恐后地购买上万元的乳胶床垫,
汽车,道路管理,
马桶坐垫,电饭锅,保温杯,
动漫产品……
日本的教育,艺术,科技。
日本也不是完美的,也有自己的问题。
自杀率,低婚育率。
有什么是相同,想通的吗?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形态。
比如中国人买车的心理,爱慕虚荣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
在新疆,城市越野车和越野车比内地的城市多得多,不仅仅是因为新疆地域广大,更因为人人都这样,谁好意思“特立独行”搞特殊,随大流是每个人的社会生存本能,这算不算理性?虚荣与理性并存,是矛盾吗?表面上是存在矛盾,但实际上这就是现实。
中国城市里的补习班,培训学校盛行。
是哪个人的推力吗?是中国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现实焦虑和真正需求,
德国有三分之一的人才上大学,其实中国的比率也差不多,但是家长的焦虑指数不可同日而语。
教育,住房,医疗,我们心头的三块大石头。
我们有我们的现实。
他们有他们的现实。
这就是想通之处吧。
那么老廖有没有真正欣赏或者羡慕日本的点呢?
真的有。
就是——工作没有种类的差别,都会受到尊重,尊敬。
老廖的朋友,都听老廖说过很多很多年,我的愿望就是:做个清洁工。
但是在中国很难,大学毕业,外语老师和清洁工一点儿也不沾边。
社会地位,薪资水平都不同。
但是在日本做任何工作,工资都不会低,最重要的是不会被人轻视。
一定会有人说:我们也很尊重清洁工啊。
那么有多少人会愿意自己的孩子去从事这样的工作呢?
大学教授和清洁工的工资,福利,社会待遇能无差别,或者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吗?
尊重,被无差别尊重。
这一点,我们还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吧。
据说这是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那么,希望我们有一天可以真正做到。
PS
每年至少给自己一次出去走走的机会,不论去哪里;
都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跳出自己的生活看看,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