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逃避焦虑,有四种主要方式:
一、合理化
合理化是将焦虑的主观原因转化成客观原因。比如焦虑的父母将自己内心的焦虑外转化成对自己子女前途的焦虑。
虽然表面上,他们依然要承受焦虑,但这种合理化对本人有其心理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心理获益,因为这样一来他们不必去面对自己内心的绝望无助,不必去面对自己焦虑的非理性、不合理,通过将这种焦虑不变成担忧子女的前途,将内在的虚弱变成外在的高尚的爱。
如果跟焦虑的父母说,你们对孩子的焦虑,是因为你们内在的焦虑外投的结果,他们一定会反驳,并举出种种现实的理由来说明他们焦虑的合理化建议。
但这样做有其代价,虽然他们可以在心里上获悉得短暂的收益,但他们却永远无法摆脱他们内心的不安。更严重的是,他们的子女要为此付出代价。
同样的原理,人们会倾向将内在的焦虑合理化成任何貌似合理的原因,比如贫穷、灾难、疾病、饮食不当等等。
二、否认
第二种逃避焦虑的方法是否认焦虑的存在。一是,把焦虑打入潜意识,让它不在意识范围内。也就是说感觉不到焦虑的存在。这种情况下,焦虑会转化成躯体症状,比如发抖、冒汗、心悸、拉肚子、恶心、梗喉、频繁想上厕所等等,在情绪上,会感到烦躁、有被催促感、麻木。
除了无意识否认焦虑,人也会通过克服焦虑来有意识地否认焦虑。比如一个青春期女孩焦虑会有入室偷盗,决定克服这种焦虑,特意一个人睡阁楼,一个走过空房间等等。她成功地克服了害怕陌生人入室偷盗的恐惧。但是由于导致她焦虑的内在心理因素没有改变,她依然存在焦虑的其它症状:退缩、胆小、感觉不被需要,无法安顿下来做任何具有建设性的工作。
这种有意识逞强克服焦虑的方式,有其心理意义,在结果层面确实某个特定的症状消失了,但在人格结构层面没有任何改变。因为症状的消失,反而会让我们错失了探索内心,获得心灵成长的机会。就比如打激素退烧了,反而掩盖了病兆,失去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
有些时候克服焦虑的行动是无意识的。比如面对敌意,为了克服自己的胆怯,神经症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与敌意不匹配的攻击性。如果忽视这一点,很可能会看不见患者的焦躁不安,误以为他是在表达攻击性。
三、麻醉
麻醉焦虑可是物理层面的麻醉,比如酒精、药品;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麻醉,比如沉溺于社交,工作狂,过度睡眠(睡觉醒后没有清新感),性上瘾。我个人感觉就是各种不能自主的上瘾行为,带有强迫性。
四、躲避
躲避是避免一切可能导致焦虑的情景、想法、感受。躲避有时候是有意识,有时候是无意识的。比如有人知道自己害怕开车,因此不去做,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躲避。更多的时候,对焦虑的躲避是无意识的,比如拖延。此外他无意识找出理由,比如事情不重要,所以不去做。
再如,某人觉得自己不喜欢社交,所不参加聚会,但真正的原因因为害怕自己在社交聚会中被冷落。
往往这些托词是在无意识层面操作的自动化反应,本人并不知晓。这其实是一种压抑(inhibition)防御,它使得人不能去做、想、感受某些事情,因为如果做了、想了、感受了,他就会感受到焦虑。
压抑起作用时,人是意识不到焦虑的,因为无法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克服压抑。
压抑的作用表现在身体层面可能出现失语、失明、身体麻痹等失能现象;心理层面可以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形成或者表达自己的意见,无法和人交往等。
我在学习一些很难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时,会出现压抑,觉得自己学不来,听不懂,想躺平放弃。
压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逃避焦虑的方式,形式也很多样,霍妮说可以列出好几页纸,她建议读者去做自我觉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