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听到罗振宇的一个观点,颇有茅塞顿开之感。
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它自身是什么样,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拥挤的中心地带突然跳开了,在一片边缘地带的荒原中突然崛起,让中心地带的人看到另一种可能。
举例说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文版7卷,240多万字,说是小说,但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就是没完没了地描写自己的感受。这样读不下去的小说,是怎么成为名著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到了普鲁斯特生活的20世纪初,靠情节取胜的小说,靠描述外部世界而获得成功的小说,实在太普遍了。雨果、巴尔扎克等等。这时候,普鲁斯特横空出世,他体弱多病,对社会是不怎么了解,但是对自己内心的感受力非常敏锐。对于苦苦寻找另一种风格的文学界,当然就要把它看成是一座高峰了。
我也读不下去一些外国名著,曾经以为是翻译者水平不高,又或是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够,所以看不懂。现在发现原来不止我一人读不下去,这也许是作品本身的问题。我们往往不敢说名著不好,只能从自身找问题,而忽略或是避开思考新的角度。
对事情的理解需要多角度,特别是跳开事情本身,拉高距离,从整体角度来看这件事,如果单从《追忆似水年华》来看,也许读不下去,但如果放在文学史上来看,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有原因的。有些大师的画作也是如此,从现在的眼光看,也许绘画作品本身看起来平淡无奇,但从当时来看,他的作品成为经典,一定是有别于当时的一些绘画作品。
从这个观点延伸到我们为孩子挑选经典作品,有三点值得注意:
1、挑选孩子有兴趣的经典作品。你看,上述观点就是有些经典作品本身不一定特别吸引人,那么强迫孩子去读还有意义么。余华说,孩子读书,必须从最好看的经典开始。
2、经典作品分属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思想深度,需要阅读者有不同的阅历和沉淀,因此要给不同年龄段和阅历的孩子,推荐不同的经典作品。
3、我不赞同给孩子看删减版的经典,特别是有些书把经典改的面目全非,语言文字也重新编辑,孩子除了知道一个故事,还能获得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