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让自己成为超级个体上班这点事儿今日看点
订阅《超级个体》第四感:“未来我需要获得哪些能力?”

订阅《超级个体》第四感:“未来我需要获得哪些能力?”

作者: E_pig | 来源:发表于2017-02-10 12:01 被阅读181次

其实第四篇文,学习了两天了,一直未抽出时间写下课后思考和总结。今天抽空,回顾一下。上一期我学习了未来职业新坐标,那么在新职业坐标下需要拥有哪些能力呢?

老话儿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或在今天仍然适用,但在未来将不再适用。以往,生产力低下,所有劳动力都需要人来完成。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将在未来某些职业上完全取代人。“三百六十行”或将缩减成“三十六行”。

例子有一大堆,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将承担司机这个职业;物流仿真将取代生产线工艺设计师部分工作;更不用说早已应用多年的各类智能机器人等。

据某篇不完全可靠预测的文章,“140年后,机器人承担了100%的人类体力工作。智力方面工作的替代率也提高到了90%。”

虽然140年还比较遥远,但是,且不说体力工作,智力方面的诸如会计,工程师等强逻辑运算能力的职业,那堆机器已经对人类造成了威胁,它们将在这类工作上占有人类的就业机会。

未来对职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能力的需求当然也会发生变化。

机器变得这么厉害,那人该怎么办呢?
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观点:世界已经从过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一个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时代,有6种能力是非常稀缺且重要的。分别是:
设计感、共情能力、讲故事、整合、娱乐感、意义感

订阅《超级个体》第四感:“未来我需要获得哪些能力?”

这本书我并没有习过,有位朋友在留言区给予了更完整的版本,老师也是赞同的。

丹尼尔·平克的表述是:
一、不只有功能,还重设计;二、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三、不止谈专业,还需整合;四、不止讲逻辑,还给关怀;五、不止能正经,还会玩乐;六、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

这个表述更清晰地反应了理性向感性转变的趋势。
本篇文里,老师对以上六种未来将会增值的感性能力作了解释,结合留言区那位朋友的解释,我尝试去理解,并计划去提升。

第一、设计感
设计是“设置一种计谋,让事情得以推进”。也就是说,优秀的设计总是创造出一种新的解决方式,让事情得以顺利进行。

在传统职业坐标系下,「汽车制造-国内某汽车公司-机加工艺工程师」是我的标签。对于工艺设计、生产线规划等工作,已经可以借助一些仿真软件来完成。若只考虑产品的可制造性,产能的可达成性等功能性需求,智能软件将彻底取代我。去年年终总结,领导提出一个新的设计要求概念——观感设计。即生产线规划还要考虑布局的美观,车间环境等要求。

比如说苹果被认为是全球最有设计感的公司,不是因为它的字体好看颜色好看,而是因为它创造出了一种手指就可以代替键盘的互动方式,解决了一个人机互动的全新问题。60岁老人和两岁宝宝都可以很顺利学会,这种叫做设计感。

老师举的苹果公司的例子,与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过程设计,设计感体现的是除功能之外,更需要考虑的是对人的关怀。

第二、共情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别人角度思考,甚至思考得比别人更深入的能力。

朱熹对《礼记·中庸》中“体群臣也”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这种能力在古时候是为君治国的必备能力,在未来也是职业发展的重要能力。前面说了,强逻辑性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的工作内容或者不再是有一个或者几个确切的解决方案。同事之间的碰撞,部门之间的切磋,行业里的竞争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共情能力或许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为我赢得更多的支持,寻得更优的解决方案。

第三、讲故事的能力
所有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好的导演……都是讲故事的高手;

故事往往是说清楚一个论点最好的方式——更形象,更容易理解。但故事不能胡编乱造,可以有些渲染,但一定要真实,因为故事对论点的说服力便是因为它真实发生过

公众号里不乏会讲故事的作者,但是为什么许多文章依然被评为“毒鸡汤”呢?大概是他们的故事并非来源生活,并非真实。

我不擅长讲故事,或许经历太少是一个原因,但未总结是更重要的因素。坚持写日记是一个提升的好办法。

第四、整合的能力
行业不断跨界,领域不断变化,最强不是总在从头学习,而是持续整合的人。

去年参加过一堂《创造性思维: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讲座。主讲人是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麻省理工国际设计中心项目负责人,罗建曦教授。他在讲创造性思维理论时就提到:“跨界带来创造力。”我深以为然。

米开朗基罗,且不说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仅创造“大卫”就足以让他青史留名。而外行看门道的吃瓜群众的我,大概也能想象到创造此雕塑需要:雕塑学、生物学、历史学等个方面的知识。

未来人类以从事创造性劳动为主,那便需要跨界能力,也就是整合能力。

第五、娱乐感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让你觉得好玩的能力”。

老师讲,“玩乐”是人类的天性。在未来我所创造的产品、设计的方案、提出的解决办法,得让用户觉得“好玩、有魅力”。前面我学到在新职业坐标下,要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我对娱乐感还有一种理解,就是有一种乐观的精神和幽默的能力。

俄罗斯方块其实是一个没有任何目的,既不救公主也不找宝藏的游戏,它唯一的目的就是看你怎么死。但即使这样,人们也愿意一直玩下去,因为你享受这个玩的过程。

正如老师举的俄罗斯方块的例子,这个游戏,结局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但这个过程很好玩。所以在追逐某个人生目标时,要运用娱乐感去享受追逐的过程,而非过多关注成败得失。

最后一个能力是意义感
意义感是一个人自我领导和领导他人的能力。

古时候,人们做事要“师出有名”;现在,有个流行词汇叫“讲道理”。

《士兵突击》里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意义感很重要,长征那么苦、抗日那么难、改革那么痛,为什么要做,因为有意义。做任何一个产品,选择任何一个方案,解决任何一个问题,从事任何一个工作,我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意义。因为意义感便是“我这辆车的发动机”

未来,高感性能力汇聚的职业会更增值 。

我认为不仅高感性能力汇聚的职业会增值,高感性能力汇聚的人更是会增值。

当然,光增值没有用,我还得释放我的能量,体现我的价值,这才是增值的意义感。

而在这个时代,真正的赢家就是一个能用高感性能力跟高科技合作的人。

所以我还得运用我的感性能力,去驱动,去协作那些理性的机器人。

在这个电脑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应感到恐惧,而且应该感到快乐,因为我们可以跟电脑合作,成为一个人马合一、人枪合一、人电脑合一的新物种,这样的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超级个体。

几个问题:

你是哪个行业的?近两年来,技术和互联网对于你们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在汽车制造业,最大的变化当然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以及咱们自己提出的“互联网+”。两者本质上一致,那便是智能制造。一线工人锐减,连工程师的许多工作都已被智能软件所替代。

在你看来,有哪些行业、职业或者工种正在慢慢消退,哪些正在变得越来越值钱?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只能尝试性回答,因为眼界实在太窄。大概车工、钳工等专业性职业正在减少,医生、护士甚至老师(目前教育体系下,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老师)也会逐渐消退。而设计师、艺术家、体验师、作家等以感性能力为主的职业会越来越值钱。因为强逻辑的理性工作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承担下来。

设计感、共情能力、讲故事、整合、娱乐感、意义感,这些能力在你的行业领域内有什么应用?

这个问题比较大,有待实践,但可以预见的是:

  1. 设计感、整合能力、娱乐感将使我规划出更美观的生产线,创造更优美的工作环境;
  2. 共情能力、讲故事能力以及意义感将使我在团队协作中更有领导力和说服力。

其实我心中还有一个问题问了一下自己:如何提升这六种能力?

期待老师的讲解,以便佐证自己一些心中的想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订阅《超级个体》第四感:“未来我需要获得哪些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eg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