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故乡越来越荒芜了。老一辈的人慢慢离世,中年人大都携家带口搬去了镇上。现在就两三户人家常住在那儿。冷冷清清,哪里似儿时的风生水起。那时累是累,穷是穷,可觉得大家浑身是劲。那时骄阳似火,挥汗如雨。那时炊烟袅袅,夜暮牛归。那时鸡毛蒜皮,家常里短。那时的摆开了阵势,跺着脚吵架。如今,架是不会吵了。在外头的人,常常七月半打电话回去,请他们帮忙清明挂青,七月半烧些纸钱。家里头的人,就会去在外头的人的果子,种他们的地。此时乡情倒还在。怕只怕,有一天,散在各处的乡邻,渐渐段了联系。父母都已过世的中年人,也不再回去。那时,故乡就没了。于是想记下些什么。有些事情要放下,有些事情要永恒。我也写不出什么大作,就暂且流水一样记住一些人,一些事。东拉西扯,颠三倒四也会有的。大部分来自于我妈妈口口相传。我记忆力也变差了,再不写写,以后恐怕就忘光了。就给自己挖个坑吧。
家乡这个小山坳,叫做晚落冲。几田之隔的地方,叫做白洲溪。从村头走上来,一条道路便分做两条: 左边晚落冲,右边白洲溪。以至于我想,如果有个亭子的话,可以写上这样的对联: 日落山冲晚,月出洲溪白。这种小地方,谁也不知道。说个有名点的吧!半小时车程到安江镇,安江镇有安江农校,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总知道的吧?安江农校两公里开外,就是国名党时期黔阳特训班的旧址。喜欢看谍战剧的应该不陌生。很多谍战剧都会在安江农校取景,因为学校还保留了那时的建筑。再远一点,就有黔阳古城和洪江古商城。
父亲小的时候,有时候会去洪江看姨婆。背着些南瓜和其他地里出产的东西,走路去安江赶车。父亲说那种车子是烧煤的,会冒着浓烟。姨公在洪江古商城开了酱油铺,是后来所说的资本家。姨婆家三姐妹,她最小。一开始,她也是嫁到山里的地主家里,后来却跟着一个走乡串户的货郎私奔了。货郎也就是姨公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就在洪江商城开起了铺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人。民国十四年十五年,洪江附近县城接连遭遇洪灾和旱灾,灾民大量涌入洪江,姨公积极捐助物资,相助红十字会施粥。无奈两灾相逼,灾民日增,最后粥尽粮绝,灾民饿死,哀鸿遍野。红十字会无法一一埋葬尸首,遂将所有尸首聚集在一个大坑里掩埋。这就是惨绝人寰的万人坑。解放后,父亲的姨公被列为大资本家,执行枪决。于是他给中央写信,申诉自己为抗日出力,为救灾出资。据说是得到了不用枪决的批复。但是批复到达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枪决已经执行了。
父亲从小父母双亡。他吃着婶婶的奶长大,之后又由堂奶奶抚养成人。他的母亲,婶婶,奶奶,堂奶奶,这些旧时代的大家闺秀,是如此地善良慈爱,坚忍宽厚。以至于到我这里,依然能在血液里感受他们的恩泽,虽然我不曾见过她们。感谢她们用柔弱的身体,在艰苦的岁月里,生育,抚养了我的父亲,给予他保护和爱。父亲虽孤苦,但是我相信,她们永远是他心里的暖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