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咚咚……”尽管我一个劲儿的敲门,却迟迟没人来开门。
“才七点半,上班还早呢,肯定在家”我心想,继续敲门。
“这女的像疯了,还在打孩子……”
听见有人说话了,门也给开了。
“怎么啦?老半天才开门,我知道你们在家的。”
“气死了,小孩不听话,她妈像发了疯似的,关着门在打……”大哥很生气。
我赶紧上楼敲门,说了一堆着急的话,女主还算给面子,把反锁的门给打开了。
“秀,你不晓得哦,这孩子把人都快气死了……”女主很是生气。
女主这是在生气吗?我觉得她是很可怜,无助。
看着女主一个劲的发泄,砸东西,手也不停地拿起晾衣的架子又放下,再拿起猛扇几下桌子又扔下……
“你别这样了,别一气之下,打我呢?我怕疼……”为了缓解一下她的情绪,我故意转移了话题。
瞄了一下,瘫做在地上的孩子,手臂上有被抽打过的痕迹,头发散乱,低声在哭着,是疼?是伤心?还是在委屈?……对此,我很难过、自责,就是这样的现状,作为家长的我们难道没有罪吗?
不是有罪在先,而是错在:还没学习怎样做个合格,甚至是说及格的父母,就选择先为人父母。
无奈的是,面对这场惨不忍睹的画面,却又是这么熟悉。
“我也打骂我的孩子,但我会把控尺度,不像你这样的,毫无底线的,孩子不疼吗?”说着,我强忍着泪。毕竟我也是身为人母,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的,只是我们都没有做好父母的角色,把事情弄得这么不堪。
一番说理,征得女主和男主的同意,我将那孩子带回了我家。
“琪,疼吗?”我心疼地问她。
“疼。”孩子弱弱地回答,眼泪又滚了出来。
“既然怕疼,那就尽量努力不给爸妈打你的机会可好?你觉得你爸、你妈喜欢你吗?”
“我不晓得,妈妈有时喜欢我,就把我抱在怀里,有时我做错了,又打我又骂我……妹妹哭了,爸爸就骂我,说我故意惹的……”孩子一边讲一边泪珠直流,看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模糊的,让孩子甚至都不确定,父母是否爱她。
“那婶婶今天明确的告诉你,你爸妈是爱你的,你爸妈都努力上班,风雨无阻的去挣钱,是为了让你和妹妹过得更好。她打你,是不对的,但你爸妈讲你写作业糊弄她们,这你也不对,你知道吗?”
“嗯。”孩子点点头,看到孩子的情绪也稍微平和了些。
“那我们现在漱洗下,婶娘给你做早餐去啊!”
在厨房一边做早饭,一边在想,对于孩子,我们父母难道不是要好好反醒吗?
要让孩子改变,家长必须先来做一些改变。在我看过的《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里就讲到: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将惩罚永远地摒弃,是说所有类型的惩罚,而不仅仅是体罚。父母可以无需依赖恐惧这一武器,就养出富有责任感和严于律己的孩子……
试问:父母不曾从自身改变,又怎能将孩子教育好呢?
譬如:当我们作为父母的都不加节制地捧着手机玩转抖音、打着游戏,却严厉地利用父母这一权威去教育、压制孩子,违者遭打,这简单点说,不就是在以大欺小吗?
“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只是他没有在家长在乎的事情上表现出来。”——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我们作为父母,或者说是家长,能否将对孩子的要求或是期望放低一点点呢?
自我反醒之后,剩觉得亏欠孩子。是父母做的不够好,没有正确有效地行使父母的权利,也没尽好父母对子女的义务。
“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及听从父母。孩子再坏的行为,都不是针对父母的。”——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是什么将这份爱、信任在渐渐丢失呢?
家长为何要苦苦相逼,孩子考不了清华,上不了北大,又有何不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