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继续说昨天听的“AI赋能课堂”公开课。
第二节课,就是听课所在学校的教师。和前一节课的李老师一样,他讲授的内容也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比较阅读。也是一位中年男老师,姓张。
张老师这一节课的主角是豆包。上课伊始,数字人苏轼就出现了,峨冠博带,宛然一个老儒。他告诉学生这两首词都是写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写作《水调歌头》的时候,已经七年没有见到弟弟苏辙了,在中秋之夜非常思念他,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接着张老师便问学生:大家知道密州离北宋的京城汴京有多远吗?学生们当然不知道。于是老师说:这个问题咱们可以问问豆包。他拿出手机一番操作,时间大约有30秒,此时教室里一片静默,都眼睁睁地看着他摆弄手机。他说:豆包,请告诉我北宋的京城汴京到苏轼贬谪的密州有多远。
很快,豆包就有了回复,老师将他的回答投屏在了大屏上。但是那字很多,又很小,播放的语速又很快,我并没有听清楚,不知道学生们听清楚了没有。豆包说完,老师又说,其实,我已经把苏轼贬谪的路线图下载下来了,就在PPT上。刚才主要就是让大家认识一下豆包。果然,PPT上出现了一幅图。
刚才浪费那时间干啥呢?就为了认识豆包?初三的学生,只要不是与世隔绝,能有人不认识、不会用豆包吗?课堂上的时间何其宝贵,就这么浪费了。
接下来理解两首词,重点应该是在《江城子》上,因为另一首已经学过了。但张老师似乎更喜欢《水调歌头》,在这里下了不少功夫。分析诗歌的意象,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听课老师发现,他们手里都有一本统一的教辅书——这在我们学校是绝对不允许的,任何教辅书都不准入校。总之,学生们看着教辅读,回答得非常准确。
既然如此,那咱就继续下一个环节吧,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没想到老师说:那究竟应该如何分析意象呢?可能同学们还是没有掌握方法,那咱们就请教一下豆包这位老师吧。于是,又给豆包输入了指令,又一次投屏,豆包又像机关枪一样念了一堆。纵使我坐在前排,我也没有看清楚屏幕上的字。分析诗歌的意象,本身就是难点,老师为啥不自己讲呢?另外,为啥要让学生看着教辅读呢?学生究竟会,还是不会?
接下来,到了《密州出猎》,老师出示的任务是给这首词配图。老师说:“课堂上也没时间画画,何况也不会画,怎么办呢?”学生笑,老师接着说:“我一看大家的笑容就知道,同学们知道老师的意图了,咱们还是问问豆包吧。”学生大笑。
我想,张老师这节课是来搞笑的吧。
豆包瞬间就出了好几张图片。但不知为何,老师输入的指令是“背景为冬日疆场”,画面中出现了茫茫白雪。我迷惑,这词中没有雪啊,何况,怎么会是疆场呢?不过学生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他们兴奋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在选画上,最终,选择了一幅大家都喜欢的。至于为什么,老师和学生共同的说法是“像”。这配画的意义在哪里?
这堂课听得我真是如芒刺背,如果就是这样用AI给教学赋能,课堂上为了用豆包而用,反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什么作用,那岂不是画蛇添足。
我想,AI进入课堂是必然的,但是,一定要用得好,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两节课,我觉得都还停留在为用而用的初级阶段。“AI赋能课题”,还任重而道远,教研员们也不必急着想出什么成果。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守好讲台,别不战而屈,主动放弃了阵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