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键词:需要。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朋友从你这里借了500块钱,说好了明天就还,可是转眼过去一个星期了,他依然没有还钱的意思,你心里是不是觉得堵得慌,去要吧,抹不开面子,也觉得钱不多,又怕朋友耻笑自己抠门,可是不去要吧,天天还惦记着这500块,左右为难…
相信有过这样遭遇的朋友不在少数吧?
我们有让对方还钱的需要,也想要表达出来,但是总是思前想后,害怕被拒绝,害怕到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那么到底应该如果解决自己这种心理问题呢?
那么推荐给大家一篇文章:《怕被拒绝,如何提自己的需求?》,原文出自公号:改变自己,具体内容请自行搜索。
二、精彩文摘。
1,表达需要很难,部分是因为如果我们的需要从未被认真对待,我们自己也不太好意思当回事了。部分是因为我们担心如果表达了需要而被别人拒绝,可能会起冲突。更多是一种奇怪的羞耻感,好像我们表达的不是需要,是原罪似的。羞耻程度取决于你觉得这种需要在别人眼里会有多正当。
2,有时候,我们会把别人没看到自己的需要,等同于别人拒绝了这个需要。
3,有时候,这些不善表达需要的人会觉得自己冤:明明自己性格温和,善解人意,人畜无害,人际交往中处处吃亏,应该大受欢迎才对,怎么反而孤独了呢?他们没想到,发生在内心的让人心烦意乱的复杂账目早晚会找到一劳永逸的方法:远离人群。
4,越不善于表达需要的人,表达需要时越像是在回应对方的拒绝,因此也更容易引来冲突。
5,对于细碎又微妙的人际关系问题,诸如怎么拒绝别人、怎么表达需要等,有专家建议:把「表达需要」和「满足需要」分开。也就是说,「表达需要」是你的事,而是否满足你的需要,那是别人的事。每个人都只做自己分内的事,只为自己分内的事负责。
6,表达需要不是为了让别人接受或者拒绝,我们自己有这个需要,这个需要就会想着法让我们看到它、正视它、承认它。这么说来,其实没什么「小需要」,所有的需要,都是我们内心的需要。
三、名词注释。
1,阿德勒: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欢迎订阅公众号:上成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