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楼庆典与“诈胡”

安居方能乐业的传统观念在国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所以无论建房、乔迁亦或购楼总是人生中几乎首重要事。
自己的婚房,是父母筹建的六间连脊红瓦房,计划兄弟各持三间。
记得上梁的那天正午,岳父各手执两条红色鲤鱼与两只肥大的猪后蹄,分别寓意“鱼跃龙门”和“步步高登”,岳母则是手捧一条红绒绒意味“一路平坦”的纯羊毛毯同岳父一起将这些寄予了祝福的礼物高悬房梁之上。
顷刻间,鞭炮齐鸣,烟花满天。
父亲乐呵呵的拿出红包打赏参与建房的工匠师傅和前来帮忙的乡亲们,母亲同爱人则笑迎岳父岳母入席。
席间,现场人员总计约三五桌,大都熟识,划拳行令不亦乐乎。
其仪式具有典型的山区特点,简约淳朴,却寓意丰富。

后来由于生计的缘故,定居于现在的村子,关于老家的习俗早已被彻底颠覆。
约30多年前,驻村供销社将原有场地拆除,开发建设了多层商品楼与门市,不经意间实现了部分村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小康”之梦。
那个时代,15万元左右的两室一厅对于即便个别稍稍宽裕的农民而言,还是略有资金压力的。
脑袋灵光的人,搜肠刮肚终究会觅得解决方法的,筹钱购楼后,开始几乎是家家户户送请帖,以诚恳之态互助之意,上门邀请并约定庆典时间与地点……
总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情面难却况且花些钱还能有入肚两顿酒席,再者所谓来往(东北称赴酒席为走来往),也就是有来有往,各不吃亏只是时间或早或晚的事而已。如此,乡情就这样被绑架到写着贺礼的账桌上。
后来,近百家陆续入驻,购楼(买房、建房)庆典之风悄然而起。
不是所有那时的村民都能消费得起楼房,未购楼的人却礼金写到每每闻听提醒开席的鞭炮声响腿都发软,便无奈又生一计,借间楼房,门框上对联一贴,请帖照发,两顿席宴过后,用唾沫点着被饭店、民乐舞台、拱门租赁、烟花等费用截胡所剩半数礼金也算心理平衡。初者,逢人还有腼腆之色,后来习惯也就自然,自然之后随之而然。

如今,俨然已经演变到无需借楼庆典,而是简单粗暴的顺口一说在哪哪购了楼,大家心知肚明的便结成队伍前去携礼祝贺捧场。
后者,便被村民戏称为“诈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