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姑娘的“双面生活” - 邻家卡尔酱 - 电台节目 - 网易云音乐
【我是你的邻居,卡尔西法。你也可以直接叫我卡尔酱,这样亲切。喏,这是我家,日落大道117号。老房子了,花园也不怎么打理,花花草草总是往外头探脑袋,它们和我一样,都自在惯了。有事儿没事儿都来家里玩儿啊,哪怕隔着篱笆聊会儿咱这条老街好不热闹的琐碎日常。说定了啊!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你好,我叫陈静文,是一名最平凡的基层党员,奋斗在市场监管事业的第一线。
是的,卡尔西法是我;陈静文,也是我。在基层党员身份的背后,我还是一名坚持做了10年网络电台的业余主播。我这个小镇姑娘的“双面生活”,想讲给你听。
时间倒流回2011年,在大学毕业前夕,我收到了心仪公司的offer,同时也通过了省公务员的面试。我不算聪明,只能拼劲全力去努力,念了不错的学校,也从学习这件事上得到了无限乐趣。那毕业之后呢?我想要去哪里?做什么样的工作?期待什么样的收获?是的,我那么努力地学习,要对得起自己,不想让家人担心,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学生时代规规矩矩的日子,回忆里有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感,站在已经有了一些选择的路口,眼前人来人往,匆匆忙忙,似乎都有各自的奔头,我却突然听不到自己心里的声音了,原来我并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个方向,甚至从未想过当初到底是带着什么样的初心而出发的。
当时的我尚且稚嫩,经历了很激烈的思想斗争,平衡了家庭的期望与自己的梦想,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本在我意料之外的平顺道路,旁人都会说:你很好了,这条路是稳定的、稳妥的。但我知道,在我的心里,藏着只有自己知晓的义无反顾。刚从校园走出来,有着无法具体定义的“志存高远”,面对着朝我呼啸而来的新世界,会觉得当然不在话下,会有什么比那些考试还要难?其实,看似平顺的道路,走起来也并不轻松。什么是工作?如何表达我自己?如何和领导同事工作对象相处、交流,如何尽量避免误解和冲突?这一切都要去正视,去分析,去寻找答案。既然我在学生时代就明白学习要有方法,要发现乐趣,那我也可以在全新的社会生活里,将优秀的素养和品质在新的维度里得以培养,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沉稳的年轻人。在反反复复的迷茫和无措中,我深深地明白,从此以后,自己必须学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我很喜欢苏东坡,他曾写过一篇柔美空灵的《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心里当然藏着去往更广阔的天地寻找未来的希冀,但在当时,我只是做了一个属于当下的选择,落脚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做个寻常的小镇姑娘,做一份普通的基层公务员工作,与家人在一起,“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心底是爱着家乡的,这个关于未来的选择必然是被这份爱意牵动着。与父母住在乡下,除了上班和偶尔购物需要进城,其余的时光就是面朝着院子,小河,以及延伸向远方的田野,默默与它们为伴,目送它们追随着四季更迭的脚步而去,按照造物主安排的节奏,不慌不忙,不紧不慢。
它们比人们更清楚:时间自有来速。
如果在院子里架上一台相机,每天为这一片天地拍一张照片,我想一定能在这些静止的画面中发现时间流动的美丽痕迹。
这里面藏着一个很妙的哲理,真正的美需要有极大的耐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本来感慨着,如果给陶渊明一台相机的话,他一定会成为摄影大师的。再一想,暗自庆幸,还好还好,好在那时候他没有相机,没有微博,也没有朋友圈,他只用一双慧眼,一支生花妙笔,就留给后人无数从字里行间呼之欲出的美好景致。王国维评价纳兰性德的词作时曾说,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用在五柳先生身上,也是殊途同归,相得益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而然,越是简单清爽越是灵秀无双,也最是难得。很多事,本质真纯与否都只不过在一刹那之间,守住便是守住了,失守也便是永远失去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神秘莫测的武功秘籍的话,那一个个招式背后的关隘便只是一颗初心罢了。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坚定的信条,那就是“要做一个很棒的公民”,柴静在《看见》中写道,“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这是当年我在公务员面试时曾引用的话语,也是对工作,对人生的基本认知。
如今是我工作的第九个年头了,做好一切才对得起自己,年轻人必须厚积薄发。犹记得有一次接到某企业电话,边感谢我效率之高,边感叹很久没遇到我这样能前前后后为企业着想的公务员了,最后还问我,你不会被调走吧......其实我只是本能地觉得要对得起自己和工作对象,要力所能及地去做事,能得到这样朴素亲切的评价,我很幸福。
每每遇到不顺时,当然会想到辞职,时常迷惘,彷徨,失望,折腾,反反复复地怀疑自己,找不准定位时又忍不住眼高手低。我本以为还得蹉跎个几年才能让心降落下来,却发现梁漱溟先生老早就说过:
“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梁先生所说的“这个时代”当然不是指我们身处的时代,可提出的问题确是一样的,其实,全世界的年轻人都面临着大同小异的困境。
苏轼的《定风波》,梁先生的劝诫,都在提醒着我,内心的成长和安定有多么的重要。我得庆幸,能在书中,在生活中,在所有的经历里找到了可以依托的信仰。
所以,我将一路成长的困惑、感悟,都记录成文字,通过学习录音、剪辑、配乐等小小的技术,化身网络电台主播,在网络上,在电波里,分享自己的点滴日常,讲述遇到的人,了解的事,和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互相鼓励,互相慰藉。早年开始做节目,是单纯为了排解初入社会遇到的太多困惑,有些能解决掉,但大部分都只能在绵长的黑夜里发酵。我不愿沉迷,也不想放任其积重难返,于是开始自说自话,做成节目放在私人博客里,作为安静又自在的自我宣泄。后来,渐渐做得顺手了,生活工作似乎也都慢慢恢复了生气,兴趣爱好也能有时间有精力来打理,于是,节目里不再只是我的自说自话,而是多了喜欢的音乐,电影,诗歌等等有意思的事情,细心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才发现平凡中有太多美好的细节。原来还是罗丹那句著名的话: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一发不可收拾,做了这么许久节目,慢慢的,听众越来越多。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许多人将珍贵的信赖交给了我。当我拥有了第一位听众,就一直抱有一种想法,也许我向外传达出的声音和讯息也能称为“公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力。在大家的留言和评论中时常会看到感谢,说是在节目中得到了抚慰,有了做出选择的勇气,去表白,去换一份工作,去缓和和家人的关系,去做很多已经放弃的事情。于是,我希望大家做出的这些改变都是美好的,值得的。因为不是每时每刻都能鼓起足够勇气。
我热爱着表达,在自己的电台节目里梳理工作、生活和思考,我经历的一切,也是绝大多数同龄人们的境遇。我用这样的自我表达稀释了生活中的复杂滋味,也为听众们带去了前行的力量。
记得电影《死亡诗社》里有段台词这样说:“希望你们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调,任何方向,任何东西都行,不管是自负也好,愚蠢也好,什么都行。”
我肩上渐渐多出了一份使命感,我仿佛看见了很多很多年轻人,我们肩并肩,寻找着各自的定位,互相抚慰,共同进步,努力成为积极向上,坚定从容,沉稳的当代新青年。
不久前,我收到来自北京的好朋友寄来的明信片,正面是电影《小城之春》的剧照。他知道我的选择,但我并不想在小小的地方泯然于众人,而是要学着在小城的平静和按部就班里找到意外和惊喜,并坚持着。
我喜欢的张立宪老师曾在访谈节目《圆桌派》里说过:都说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有没有想过你是一线的人,二线的人还是三线的人?我觉得我们抛开种族歧视的说法,都是中国人,真的人从这个谈吐格局,格调,各方面来说肯定是有高低之分的,有的人生活在一线城市,但他是个三线的人,有的人生活在三线城市,他有可能是一线的人。
所谓一线三线,是很主观的概念,每个人的评价标准都会不一样。但我在张立宪老师的话语里头,明白了一个很简单很质朴的道理,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做得有自尊很体面,坚持住自己的素养,锻炼着自己的能力,如此做人做事,走下去,都会获得让自己心安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我听陈丹青老师讲北宋时18岁的王希孟画出了著名的《千里江山图》,他英年早逝,只有这一幅作品存世。王希孟用他属于十八岁的安静,真纯的心,用一股子只属于这个年纪的勇气和自信创作了让宋徽宗赵佶赞叹不已的作品。
少年人常有不自知的美,而正是因为这一份不自知才更为珍贵。我想让自己的内心安定,然后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自信和勇气,不求天赋异禀,只希望有王希孟的那份少年人的精神气。
已过而立之年的我,正做着值得的事,不停止努力,充满着希望,朝着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走去,我终将会找到属于小镇姑娘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