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 2025年11月1日 - 11月5日
笔记书目: 大岛祥誉《麦肯锡笔记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1年4月第1版
这本书为我澄清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记笔记?
它给出的答案超越了“记录”与“备忘”。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所有工作的本质都是“解决问题”(第5页)。因此,笔记的真正使命,是作为思维的载体和推手,引导我们穿过信息去发现和解决那个“真正的问题”。
核心心法:笔记是思考的延伸
这本书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在于,它将笔记从一种被动的记录行为,转变为一种主动的、结构化的思考过程。
从“记录”到“探索”:真正的、关键性的问题往往隐藏在表面之下。笔记在这里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思考的沙盘”,让我们可以通过“设定问题 → 建立假设 → 验证假设”的流程,一步步地进行逻辑推演,最终“蒸发出”问题的核心。(第6页)
与大脑协同工作:书中从脑科学角度解释了手写笔记的深层价值。当我们动手书写时,我们调用的不仅仅是负责表层记忆的“海马体”,更动用了掌控身体动作的“大脑基底核”和小脑。这使得思考通过“程序性记忆”被身体记住,变得更加深刻和牢固(第34页)。这完美解释了为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知识串联:与《金字塔原理》的共鸣
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想起2022年学习的《金字塔原理》。这两本书在核心思想上高度同源:都强调结论先行、逻辑递进、以上统下。特别是“空雨伞”这个极其实用的思考框架,在《金字塔原理》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它本质是“情境-冲突-解决方案”模型的不同表达。
这促使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是时候把《金字塔原理》的学习笔记重新整理一遍了。
指导原则:为思考留出呼吸的空间
在具体方法之上,书中还提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美学原则——留白。
留白不仅仅是让页面美观。它在心理学上的意义在于,能给阅读者和思考者的心灵一个放松和回旋的余地,从而更易于接受信息,并激发更深层次的联想与思考。这种“无形的部分”,恰恰是催生新想法的关键(第37页)。
实践工具:四大思考框架
在以上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书中所介绍的四类笔记方法,就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对应不同思考阶段的、有生命的“脚手架”。
1.「金字塔」图表:用于构建稳固的观点
当需要清晰地表达一个结论时,这个框架强迫我们进行“结论先行”的思考,并用“理由”和“根据”(事实与数据)去支撑它,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逻辑结构(第37页)。
need-to-insert-img
2.「逻辑树」笔记:用于拆解复杂的问题
面对庞大难题,用它可以将一个核心问题像树木生长一样,层层分解为所有可能的原因和结果,确保思考的全面性和深度。
need-to-insert-img
3.「空·雨·伞」框架:用于形成接地气的决策
这是最具智慧、最贴近生活的思考模型。它严格区分了“空(事实)”、“雨(解释)”和“伞(行动)”(第38页)。这个流程确保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建立在清晰的客观现实和理性分析之上,避免凭感觉决策。
need-to-insert-img
4.「总括」笔记:用于整合信息与有效表达
当需要总结成果或准备报告时,这个模式提供了一个“标题→主张→理由/根据→参考资料”的清晰结构,让思考和表达都条理分明。
need-to-insert-img
我的收获与行动计划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往工具箱里添了几件称手、且知道何时该用的工具。它们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多用,直到变成肌肉记忆。
我打算:
接下来这段时间,有意识地在工作和学习里用起“空雨伞”和“金字塔”这两个框架,先从纸笔开始,找找感觉。
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把《金字塔原理》的旧笔记翻出来重新整理一遍,看看两者怎么结合效果更好。
这本书不厚,但好用,应该会在我手边放上一阵子,翻看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