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姐妹们前后脚回到“娘家”,女婿们、孩子们、还有孩子的孩子们,聚到老爹的单元房,四十口子人啊,客厅、餐厅、卧室,坐着的,站着的,四世同堂。
老爹身穿唐装,端端正正地坐在沙发上。为迎接闺女回娘家,水果、点心摆满茶几,招待“亲戚们”。女婿们聚齐,磕头拜年,这是多年不变的风俗。
打开西瓜,剥开橘子和柚子,爹让着,我们吃着。每年的这一天,老爹家里人最多、最热闹,高兴、欢喜的气氛充满房间。“岁数大了,图啥?一是身体好,二是家里人马旺。过着过着,没人了,冷清了,这还有啥劲儿。”这是爹常说的话。
我知道爹的心思,平时公休日回家,也常和姐妹联系,小聚常有。
87岁的老爹曾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主心骨,现在是孩子们聚合的中心。爹从40多岁开始创业,尝尽酸甜苦辣,使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又带动仨闺女走上创业致富路,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
老爹勤劳、坚强、能干,在县城这一带,口碑极好,有很高的威望。在家里,从小到大,孩子们都看爹的眼色和脸色做事,唯恐爹不高兴。不是故意迎合,而是多年对爹的尊重习惯使然。
把客厅茶几撤出,摆上仙客来,清理衣服杂物,准备拍全家福。人多拍不到一个镜框里,那就分开拍,我和儿子承担摄影任务。爹坐在沙发的中间,闺女们过去合照一张,女婿们、孙子外甥们、孙女外孙女们、重孙辈等各合照一张,爹坐着乐着,很享受合影的过程。
聚齐了
中午在饭店聚餐,不然,在家里操持,可是一件大事。留家招婿的四妹每年初一和初四的午餐都会提前安排,包桌菜是春节饭店的主打。在饭店吃饭就是图个方便省事,饭菜质量难跟平时相比。
坐满两大桌一小桌,开车的不喝酒,喝酒的不开车,男士们动了白酒,喝到兴致,声音高了,话也多了,外甥说:“这才像过年呢,好久没有这样了,让姨父们多喝点吧,放松放松。”
爹是文明人,很传统,看不惯大声吵嚷和偶尔站起来挥舞着手臂的喝酒状态,闺女们看着爹稍微的不高兴,开始劝他们少喝,其实在酒桌上女人劝男人少喝无用,但还要说。
有劝喝的,有劝别喝多的,还有劝别管事的,说话声笑声不断,这也是春节的一种热闹。
发压岁钱了,大辈给小辈发,给没挣钱的发,人手一个装现金的信封,发发发,图个吉利,喜庆和高兴。
饭店红火得令人难以想象,即便都是包桌,上菜速度也不快,服务员跑步服务,传菜小哥小碎步快走,结账的收银员收钱收到手软,连过道都是加桌,进门一处游乐蹦蹦床堆满了孩子,排队等待者有之。可以想象,后厨该忙成什么样子。
回到爹的单元房,女婿们围在一个卧室开始斗地主;往年姐几个在一起打扑克,今年在大姐二姐的午睡后再打的提议安排下泡汤。年龄大了,精气神减弱,午休成了必须,睡醒时间不确定,打不成扑克,恰好留出时间,在另一间卧室,我可以安安静静地记录我的碎碎念。
“娘家”的隔年饺子,是酱香型的特殊味道,每年都是大姐和四妹在煮,饺子搭配凉拌藕片,这是标配。
号称“不爱吃饺子”的我,竟吃了一大碗,十几个香香的饺子下肚,饱腹撑涨,看见美食控制不住食欲。“每逢过年胖三斤”说的就是我这类人吧。
看看旁边,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吃得投入、满足,禁不住地赞美:“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好吃,好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