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闪光少女》上热搜了。
我一边想着“宣发终于知道买热搜了”一边点开。
然后,我看到了这个——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挺眼熟的?
没错,《百鸟朝凤》也这么干过——

方励老师曾去过我的母校,为《万物生长》宣传,彼时的他,意气风发,侃侃而谈“任性”之可贵,李玉导演也赞方励老师是难得一见的任性之人。
所以他这一跪,我还觉得挺心酸的,忽略掉心里那点别扭去贡献票房了。
片子好坏先不提,但是想起了大二时我们有门文化艺术策划类课程,总在做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方法总是改进艺术形式,让它们与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如此更能让年轻人接受,毕竟年轻人接受能力还是挺强的。
然而总被导师否定,表示艺术形式不能改,改了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了。
那就……愁人了。
《百鸟朝凤》也一样啊,唢呐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再可惜于它的失传,当它不再能给农村的唢呐匠带来经济收益和名气后,他们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唢呐,流向城市,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所以,《闪光少女》中民乐系与西洋乐系的同学们斗琴那段,西洋乐派《野蜂飞舞》引战,民乐派不慌不忙接住这首极其考验手速的炫技神曲,钢琴和扬琴激烈对抗,最后唢呐小滑音一出定乾坤,个大嗓门的民乐器独领风骚,西洋乐派完全懵逼,这没人接得住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整个过程又酷又燃。

见招不能拆招,西洋乐派败。
这一段的《百鸟朝凤》,是不是比游天鸣站在师傅墓前吹的那一首,更令人印象深刻?

悲剧的美感的确大于喜剧,但是在传统艺术的传承方面,悲剧带来的惋惜显然不够有力,而这段中西结合燃爆全场的solo反而让观众见之心喜,年轻人可能觉得唢呐很“酷”,有想学的冲动。
传承还是得伴随着创新啊。
这样,传承的目的才达到了。
没几个人是带着“我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传统艺术”的责任感去学习唢呐的,也不会有人因为惋惜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失传而去学习它,这些可能是学习过程中附加的意义,但绝不是初衷。
初衷是很简单的,可能仅仅因为觉得酷,也没想太多,就一直学下去了,就像片中的千指大人,陈惊问她为什么明知艰难还能坚持下去,答曰:“因为我喜欢古筝啊。”
如此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我们总说“初心”之宝贵,却在坚持一样东西时,为了说服别人,也说服自己,强赋予初衷很多意义。
“喜欢”才让坚持变得快乐,才能在背负这些意义时不觉沉重。才能在学民乐的时候理直气壮喊一句:“如果民乐不牛,我们学那么多年有病啊!”也不必因为学西洋乐怕被人说没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崇洋媚外。
因为我喜欢啊。
这就够了。

所以,卖惨没有意义。第一次还能说时为了情怀,第二次就只能引人反感了。
有意思的是,《闪光少女》的宣发团队自电影开播以来就开启了“自黑模式”,网上冒出很多吐槽海报做的丑,名字取得二,宣传力度不够的文章——《一部差点被名字和海报毁掉的好电影》、《这么好看的电影,谁答应你们用这么丑的海报》等等诸如此类,自来水们也纷纷吐槽海报、电影名和过于浮夸的二次元标签。
那么,《闪光少女》的海报,到底怎么样呢?
——它们长这样。

——这样。

——还有这样。

Emmmm……确实有一种抓不住重点的感觉。
但是,编剧鲍鲸鲸,音乐总监粱翘柏,概念曲中岛美嘉……这些牛咖,难道不是宣传点吗?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拿了那么多奖,豆瓣评分也挺高,演员是咖位不够,可都是真枪实弹地弹啊!这些不能往宣传文案上写写吗??
一手好牌不打,非得跪,让人觉得“被碰瓷”,我除了说一句“闪光少女是一部真心被宣发耽误的好青春片”之外,无fuck说。
毕竟,之前欣赏的就是这部影片体现出的“创新不卖惨”。结果电影立意没卖惨,宣发开始卖惨,这就让人很尴尬了。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海报设计师在热搜当晚发朋友圈,声称“我没跪,也不需要你为我跪”,对这种“自黑营销”极为不满。
Emmmmmmm……

海报设计师:遇到猪队友我也很绝望啊!
这部电影虽然被打了“二次元”标签,但不得不说,所体现出的二次元文化流于表面,对古风圈的探索也止于一首《权御天下》。不过漫展的还原度还算是高的,虽然被部分网友吐槽“群魔乱舞”,或者被宅男们追捧的SING组合的小姐姐们歌舞不够好,但现实中的漫展舞台展现比这还要差,小姐姐们也是排练了很久才上台,父母和朋友依然难以理解lo装和cos服的存在。
“即使弱小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有伙伴”这句话一闪而过,而我泪目了。
《闪光少女》演奏【权御天下】cut, 燃爆了!
即便是流于表面的理解,亦或是出于营销目的的迎合,也算是在为试图理解而做出努力了。
而我们身边的人,可能连这种尝试都没做过。
被尝试着理解,也让人心怀感激。
所以,我又哭又笑地看完了,差点被邻座阿姨当成神经病。无论在这其中有多少中二的设定和流于表面的浮夸,我已经看到了我的青春。
没有奢侈品,没有堕胎,没有姐妹间的撕逼。
只有非常平凡的。

为梦想努力的。

理直气壮。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