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大学生如同濒危稀有动物,为人称羡尊重,甚或一村一乡引以为傲。而今我却不敢对人言曾入大学,因为我是个不识字的大学生。
古人十年寒窗,得入高堂,治国平天下。今天如我求学十余载,漂泊他乡,不知明天为何。已过而立,直奔不惑,茫然不知所求者多矣。因为我们是没有思想的大学生,我们是不识字的大学生,汉字于我们如同熟悉的陌生人。
本人料定此言一出,定招非议。诸君暂忍一时,且听我说,自有分晓。彼时自可畅言,我必洗耳恭听。
我曾天真的以为,识字三五千,阅读无大碍。读懂理解不是什么难事,认字即可。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中央广播电台梁冬主持的《国学堂》,与萧启宏老师讲的《文字太美》,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由此开始,我才渐渐对汉字有了一些认知。
所谓知识,我们通常只学了最简单的“识”,却忽略了至为重要的“知”。四书之一《大学》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我们的汉字。如果不能好好把握这个变化,我们对于事物就不可能有深刻,准确的认识。
汉字在历史上有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今天大陆所通行的简体字,是建国后所确立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其形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变化。先人几千年来所在用的繁体字更近字的本义。
国家的“国”字,其繁体字为“國”。除了国家,国王,祖国等词,我对“国”字并无太多了解,更不知简体字为何会如此写,繁体字写法有何深意。听完萧老师的讲解后才恍然大悟。
简体的“国”字,在太平天国时国字框里是一“王”字,并无一点。这一点是建国后由董必武所领导的文字简化小组讨论加上去的。认为世界在走向民主化,国家不能再为一个“王”服务。而“国”字宝盖儿底下的“王”字,加一点儿就是“宝”字,于是“国”就成为了现在的样子。这是唯一一个我们自己造的字,其他简体字都是有传承的。
繁体的“國”字,外面的框代表国界线,里面是个“或”字。是说国家或大或小,有个版图问题,是有边界的。“或”字从戈,代表武装,是说国家的边界是武装力量所涉足的地方。“或”里的“口”字则代表人口,下面的“一”表示道,各国有各国的治国之道。《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为:“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弌,古文一。”
汉字的学习最能开发人的智力。汉字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而今天汉字教学的问题之一就是,只讲今世,不谈前生。我们学习汉字如同在看一个个动植物的标本,却从没看到过鲜活的生命。汉字经历了甲骨文到楷书的形变,古音今声的不同,其义在使用过程中也有消亡和新生。
汉字太美,美得让人陶醉。
古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当中,更是一次次创造了辉煌,将我国文化艺术几次推向高峰。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一直到楷书,从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使我国灿烂文化精彩纷呈,更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远播海外。
拿诗歌来说,唐朝是个顶峰。文字的不同组合竟是如此动人心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孤篇压全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妙不可言!
今天鲜有人学习繁体字,认为繁难。固然简体容易,白话通俗,纵观今日中国文坛,几无佳作,不禁令人感慨:普通普通太普通,好似敲鼓只咚咚。总是学来太容易,功成是个大窟窿。
如当今一首口水诗如此写到:“我,放了一个屁,放倒了一群人,哇,好大的名气”,比之无名氏所作《露珠》:“每到日来无影踪,只是夜凉方晶莹。一生所爱花与草,不去分别不去评。”如何呢?

我国的书法艺术更是世界独树一帜,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其真迹人皆以为宝,得之深藏,至今不知所踪,后人只能从临摹本中瞻其真容。
我国的字谜文化,更为中秋,元宵佳节增添了无穷乐趣。
……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是由祖先所创造的几万个汉字(常用的不过几千个汉字)支撑起来的。仓颉造字,字成之时,“天雨粟,鬼夜哭”,堪称惊天地泣鬼神。文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传承,我们的文明绵延不绝,汉字功不可没。
我们认识汉字的样子,却从未探索汉字的灵魂。纵然汉字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却如何能将我们滋养呢!就像是虽为中国人,却少了一颗中国心。
朋友,你对祖国的汉字有多少了解呢?
朋友,你敢说自己是识字的中国人吗?
朋友,你不想好好学习一下我们的智慧汉字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