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午从赵来,谓申不害于韩曰:“子以韩重我于赵,请以赵重子于韩,是子有两韩,而我有两赵也。”
大成午从赵国而来,到了韩国对申不害说:“您让韩王在赵国推重我,请允许我让赵王在韩国推重您,这样您就拥有了相当于掌握两个韩国的权力,而我也如同掌握了两个赵国的大权。
这就是权利交换的游戏,共同把持两国朝政。
(十八)这时,留在希达斯皮斯河边的克拉特拉斯和其他指挥官,看到亚历山大已取得显著的胜利,也都率部渡河,顶替已经疲惫不堪的亚历山大率领的部队,精神饱满地参加追击撤退中的印度人,继续给他们以大量杀伤。
后援部队渡河接替亚历山大。
印度步兵死亡近二万,骑兵约三千,战车全部被毁。波拉斯的两个儿子、本地区的印度总督斯皮塔西斯、大象和战车的指挥官们、骑兵全部指挥官以及其他部队不少指挥官,都被打死。所有幸存的大象都被俘。在亚历山大的部队方面,在起初进攻时为数六千的步兵中,战死的只有大约八十人;骑兵方面,只有在战役一开始就投人战斗的马上弓箭手阵亡十名,伙友骑兵约二十名,其他骑兵二百名。
印度军队伤亡惨重。
在战斗中,波拉斯表现得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统帅,而且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当他看到他的骑兵和象队遭受屠杀,有些大象倒下,有些则由于无人驾驭因而到处奔驰,犹如丧家之犬,而且他的步兵也已经大部牺牲时,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未照抄大流士大王的榜样,在士卒面前率先逃命;而是相反,只要哪怕还有一部分部队仍然坚守阵地继续战斗,他本人也继续英勇作战。但当他的右肩负伤之后一他在战场上到处奔驰时,全身都由极其坚固非常合身的铠甲保护着(这种印度铠甲后来人们都见过),不致受到投射武器的伤害,只有右肩一处无遮盖一他才把他骑的大象掉头撤退。亚历山大看见他在战斗中表现得极其伟大而英勇,就不忍杀他,想保留他的性命。于是,他首先派那个印度首领太克西利斯去找他。太克西利斯骑马来到波拉斯乘坐的那头大象附近,在射程以外停下来,要求波拉斯也把大象停下,告诉他再逃也无用了,要他听听亚历山大托他带来的口信。波拉斯回头一看,原来是他的老仇敌太克西利斯。于是立即拨转象头朝他冲来,想投他一枪把他扎死。真的,要不是太克西利斯及时拨转马头赶紧跑开,波拉斯也许早就把他结果了。尽管波拉斯态度如此,亚历山大仍然不生他的气,而是不断地派其他人去找他。最后派去的是一个叫迈罗斯的印度人,因为亚历山大已了解到迈罗斯是波拉斯的老朋友。波拉斯听到迈罗斯带来的口信,当时他正渴得难受,于是就让大象停步,从上边下来。喝完水,精神恢复后,就让迈罗斯立刻带他去见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希望招降波拉斯。
(十九)于是波拉斯就跟着迈罗斯来到亚历山大面前。亚历山大知道他快来时,就带着几个伙友骑马到阵线前边来迎接。亚历山大把马勒住,欣赏着波拉斯魁伟的身材(他身高有五库比特以上)和英俊的仪表。从他的风姿看来,他并未降服。而是相反,他表现了一个勇士面对着另一个勇士,在为自己的王国进行了光荣的战斗之后,面对着另一个国王。后来还是亚历山大首先开口,他要求波拉斯说出他希望对他该怎么办。据说波拉斯回答道:“亚历山大,要像对待一个国王那样对待我。”亚历山大听了他这个回答很高兴,又说:“波拉斯,在我这方面,是会像你希望的那样办的;在你那方面,也提出你的要求吧。”波拉斯又回答说,一切都已包括在这惟一的要求之中了。亚历山大听了他这句话更加高兴,于是就把波拉斯原有王国的主权交还给他。此外,还把甚至比他原来的国土更大的地区也划给他。他就是这样,像对待国王一样对待一个勇士。从那时以后,他发现波拉斯在各方面都很忠诚。于是亚历山大和波拉斯在希达斯皮斯河彼岸进行的那一场大战就这样结束了。时为贺季蒙在雅典执政斯间的四五月间甲。
亚历山大和波拉斯真是不打不相识啊!
在希达斯皮斯河两岸,在亚历山大渡河以前扎营的地方和后来的战役在河彼岸进行的地方,他都修建了一些城市。第一个命名为胜利(Victoria)城”,因为他曾在那里战胜印军。另一个命名为布西发拉②,用以纪念他那匹死在那里的叫布西发拉斯的战马。那匹马并不是被什么人打死的,而是因年老积劳而死的。当时这匹马已接近三十岁,它一生中分担的亚历山大的劳累和危险实在太多了,真是筋疲力尽而死。除亚历山大外,谁都没骑过它,因为布西发拉斯从来都不肯让别人骑。它体格雄伟、精神刚烈。它身上烙有一个牛头印的标记,它的名字布西发拉斯就是由此而来。可是,又有人说它浑身都是黑的,只有头上长了一块恰好像个牛头的白癍。有一回亚历山大在攸克西亚地区把它丢了。于是他就在整个地区发布公告,说如果他们不把他那匹马交出来,他就把全地区的人一个个都斩尽杀绝。这个公告发出后,立刻就有人把布西发拉斯送回来。通过这件事,亚历山大对这匹马的感情可以想见,而他在当地土人中的威风也不难看出。我是看在亚历山大的面上才这样颂扬布西发拉斯的,现在该把这段颂词作一结束。
介绍亚历山大的爱马。
(二十)对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们进行了礼俗上应该进行的追悼和颂扬之后,亚历山大对诸神明又举行了胜利谢恩祭礼,并且在他最初率部渡过希达斯皮斯河的地方举行了体育和骑兵竞赛。然后留下克拉特拉斯带领一部分兵力帮助修建他当时正在这一带兴建的城市及其防御工事。他本人则向与波拉斯王国交界处的一个印度部族进军。据阿瑞斯托布拉斯说,那个部族名叫格劳干尼开,但托勒密又说是叫格劳塞。我也不想费力去弄清楚哪个说法为正确。亚历山大率领伙友骑兵半数、从各方阵抽出的步兵精锐全部马上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队和不骑马的弓箭手,侵人了他们的地区。于是整个部族都投降了。他一共占领了三十七个城镇。其中居民最少的也有五千多人,还有许多是超过一万的。他也占领了大批村庄,这些村庄的人口总数并不少于城镇。他把这个地区交给波拉斯治理。他对波拉斯和太克西利斯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调解,然后就叫太克西利斯回到他自己的部族。
亚历山大继续东进。
这时有阿比萨瑞斯派来的使团声称阿比萨瑞斯本人愿向亚历山大投降,并献出他所统治的地区。不过在亚历山大跟波拉斯打仗以前,阿比萨瑞斯曾打算和波拉斯站在一边打亚历山大。如今他却派他的弟弟陪同其他使者前来谒见亚历山大,还带来财宝和四十头大象作为献礼。另外,还有一些实行自治的印度部族以及某些印度人的总督(也叫波拉斯)派代表来见亚历山大。因此,亚历山大立即送信给阿比萨瑞斯叫他前来会见,并威胁他说,如果他不来,那他就会看到亚历山大带着兵去找他,到了那种情景他将后悔莫及。
介绍阿比萨瑞斯。
与此同时,帕西亚和赫卡尼亚的督办福拉塔弗尼斯带着原先留在他那里的色雷斯人来见亚历山大。阿萨西尼亚督办西西科塔斯也派人捎信来说阿萨西尼亚人刺杀了他们的总督,脱离了亚历山大。针对这个情况,亚历山大派菲利普和提瑞亚斯皮斯率领部队去镇压阿萨西尼亚地区的叛乱,恢复秩序。
阿萨西尼亚地区叛乱,亚历山大派兵镇压。
然后他自己率部向阿塞西尼斯河进发。在印度诸河流当中,只有阿塞西尼斯这一条河托勒密(拉加斯之子)曾描写过它的大小。他说,在亚历山大率领部队乘坐船和皮筏渡过这条河的地方,水流湍急,水里还有棱角很尖的大石块。河水从这些大石块上冲过,浪花飞溅,咆哮如雷。河宽有十五斯台地。他说乘皮筏过河的比较容易过去。但坐船的可不同,有好几只船碰在大石头上撞沉,不少人葬身于急流。根据他这段记述我们可以推测,有些作家所说印度河的平均宽度为四十斯台地,这话似乎接近事实。但在最狭窄的地方,因而也是最深的地方,就会缩小到大约十五斯台地。在许多地方它的宽度就是这样。此处,我猜想,亚历山大渡过阿塞西尼斯河时,一定是找了一个最宽的地方渡过去的,因为那地方的水流可能缓慢。
介绍阿塞西尼斯河的情况。
(二十一)亚历山大过河后,就命令科那斯带着他那一旅人留在河边监督指导其余部队过河,因为这些部队将把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应从已经归顺的那些印度地区运到这里。还派波拉斯回到他本国,让他挑选最能打仗的印度人和把他所有的大象带来和他本人会合。然后,亚历山大打算用他那些装备最轻的部队追击那另外一个波拉斯,他是一个坏家伙。有消息说他己经离开自己那个省逃跑了。当亚历山大跟第一个波拉斯不和时,这个波拉斯就曾派代表团来见亚历山大,说他本人打算投降并献出他那个省。这主要是因为他跟第一个波拉斯有仇,并不是因为他对亚历山大有什么好感。但当他听说第一个波拉斯已被释放,除了他原有的那个省以外,现在还统治着另一个很大的新省,他就感到害怕。主要不是因为怕亚历山大,而是怕跟他同名的那个人。于是他就从自己的领土上逃跑,还尽可能说服了一些勇猛好斗的部族兵跟他一起逃走。
印度的两个波拉斯也相互仇恨。
在追击途中,亚历山大抵达希德拉欧提斯河。这是另一条印度河流,差不多跟阿塞西尼斯河一般宽,但水流不那么急。在他经过的所有这一带地区,直到希德拉欧提斯河,都在最适当的地点留下兵力驻守,以便克拉特拉斯和科那斯的部队征集粮草物资时,可以安全地通过大部地区。又派赫菲斯提昂从这里率领一部分军队(步兵两个方阵、他自己那个骑兵团和德米特里亚斯那个团、弓箭手半数),朝反叛的那个波拉斯的省进军。命令他把那个省交给另外那个波拉斯。在希达斯皮斯河两岸居住的其他独立的印度部族也都要由波拉斯来治理。后来他本人带领部队渡过了希德拉欧提斯河,未像渡过阿塞西尼斯河时那么困难。当他在希德拉欧提斯河彼岸继续进军时,大多数部族都主动前来投降。其中有一些是带着武器来的,搞不好就要打。有些则是在逃跑时被捉住用武力降服的。
其余部族纷纷投降。
(二十二)这时又有人向亚历山大汇报说,有些实行自治的印度部族,特别是那个叫作卡萨亚的部族,正在做好准备,一旦亚历山大到达他们的地方,就要跟他打。他们还挑动所有的邻近部族搞同样的勾当。他们的首府叫桑加拉①,据说城防很坚固,他们打算死守。人们认为卡萨亚人打起仗来相当勇敢顽强。此外,欧克西德拉卡和马利亚这两个印度部族也持这种态度。事实上,不久前波拉斯和阿比萨瑞斯就曾带兵去讨伐他们,还曾鼓动许多印度部族打他们。不过,虽然那次动用的兵力很大,但成就却不明显,后来就撤退了。
还是有顽强抵抗的部族。
亚历山大了解这个情况之后,立即全速向卡萨亚人进军。过了希德拉欧提斯河之后又走了两天,到达一个名叫品普拉马的城市,这里住的印度部族叫阿德雷斯太,他们和亚历山大达成协议后投降。第二天亚历山大叫部队休息,第三天向桑加拉进军。卡萨亚人和人伙的邻近部族已在城外摆开阵势。他们是在一座四周陡峭程度不同的小山上。还把车辆摆在小山四周,在里面宿营。这些车辆同时也形成三重防线。
依山设防抵抗。
亚历山大看到这些部族人数众多和地形情况,据此他作了当时最好的应急措施。命令马上弓箭手别耽误时间,立刻冲上去,在阵线前沿来回驰骋,从远距离射箭,以便在他完成全军部署以前印度人冲不出来。甚至在战斗开始以前他们就可能在自己的据点里头中箭负伤。他本人在右翼,部署了骑兵特别中队、克雷塔斯的骑兵,挨下去是他的近卫队,然后是阿格瑞安部队。把坡狄卡斯部署在他的左边,带着他自己的骑兵和伙友步兵各旅。两翼平均部署了弓箭手。
弓箭射住阵脚。
正当亚历山大作这些部署之际,后卫队的骑兵和步兵已赶到。他把这些骑兵分派两翼,用刚到的步兵加固方阵。然后他亲自率领部署在右翼的骑兵攻击印度人左翼的车辆。因为这边的地形看来比较容易推进,而且那些车辆摆得也不密。
亚历山大部署进攻队形。
(二十三)但是,当骑兵冲近时,印度人并未从车辆防线后边冲出来攻击骑兵,而是爬到那些车上去往外射排箭。情况既已变成这样,亚历山大认为这种打法已不适于运用骑兵,于是他就从马上跳下来步行着率领步兵方阵发动进攻。这样,马其顿部队很容易地就把站在第一线车辆上的那些印度人赶跑了。但在第二道防线之前,印度人把队伍摆得整整齐齐,没有多大困难就守住了。这是因为防线是环形的,第二环比第一环缩小了,因而队伍更加密集。马其顿人不能像先前那样通过空地接近他们,而是一个个都忙着把第一线那些车辆挪开,然后再从车辆的空隙中往里冲,各人找各人的路,毫无秩序。但后来在方阵的逼迫下,这第二道防线上的印度人还是撤退了。这时,他们也不打算防守这条车辆组成的第三道防线,而是急速撤进城里,关上城门。于是,当天晚上亚历山大就叫步兵在城外四周宿营,当然只能在方阵的兵力围得过来的地方。因为城墙伸展很远,宿营时兵力不能把全城都包围。但在空隙处,有一个湖离城不远。亚历山大派骑兵把湖包围起来。因为他看出湖水很浅,还猜测印度人可能由于刚才的失败害怕起来,夜间弃城逃跑。事情果然像他猜测的那样发生了。大约在二更前后,大部分印度人真地从城里溜出来和骑兵侦察哨遭遇。首批逃出的人被骑兵杀死,第二批人看到湖四周都有人把守,就又退回城里。
亚历山大确实是个军事天才,随时根据特定地形环境来预见敌军的动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