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评“张启斌VS张其成”两种不同的“中华父母节”方案…

评“张启斌VS张其成”两种不同的“中华父母节”方案…

作者: 大衍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5-05-17 22:38 被阅读0次

【编者按】2025年清明,政协委员张其成教授在央视节目《说文解字话节气》中倡议设立“三月三中华父亲节”“六月六中华母亲节”,引发全民热议。然而,这一提案却遭到“中国春节纪元”首倡者、中国首部恒日历暨《中华平气法二十四节气恒日万年历》编创者张启斌的强烈反对与质疑。以下是笔者对两位学者提出的两种不同的“中华父母节”做出的客观学术评论。

一、张其成“三月三/六月六”方案的文化逻辑与争议

张其成教授提出的“三月三中华父亲节”“六月六中华母亲节”,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本土节日符号的“再命名”实现文化复兴。三月三(上巳节)与六月六(天贶节)本是中国传统节日,前者与祓禊、踏青相关,后者与晒衣、避暑等习俗结合。张其成试图将这两个日期仿照西方 “父母节”赋予其新的内涵,旨在通过民俗符号的现代转化强化东方孝道文化及认同。

然而,此方案存在以下争议:

1.文化逻辑的断裂:三月三本质是春分后的巳日,象征阴阳调和(如《周易》中的“中和”),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父权象征(乾卦)无直接关联;六月六更接近夏至后的“阳极阴生”阶段,与坤卦母德的“至阴生阳”哲学存在错位。

2.民俗根基的弱化:三月三在部分地区为“女儿节”(如壮族歌圩),六月六在晋南为“回娘家”习俗,若强行赋予“父母节”功能,可能导致原有民俗意义的消解。

3.西化思维的延续:提案虽强调本土化,但选择“三月三”“六月六”作为节日名称,本质上仍是对西方“父亲节/母亲节”日期框架的模仿,缺乏对中华历法体系的深层呼应。

二、张启斌“冬至/夏至”方案的理论根基与创新性

张启斌以《周易》哲学与节气体系为根基,提出“冬至祭父(乾卦)、夏至敬母(坤卦)”,并构建“父母节+六子节”的伦理系统,其理论优势在于:

1.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周易·说卦传》明示“乾为父,坤为母”,冬至(阴极阳生)与夏至(阳极阴生)分别对应乾卦的“天行健”与坤卦的“厚德载物”,形成“天地父母”的象征系统,与四时八节(如立春、立秋等)共同构成完整的节气卦象伦理。

2.历法科学的回归:通过平气法固定节气日期(如立春恒驻公历2月5日),张启斌试图修复明清以来定气法导致的节气飘移问题,使“卦象-节气-民俗”重新同步,保障文化符号的时空一致性。

3.家国伦理的扩展:将“六子节”(如立春对应震卦长男、立秋对应巽卦长女)融入家庭角色,既呼应传统家族结构,又为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提供“卦象角色扮演”的文化实践空间,兼具传承与创新。

三、争议本质:文化复兴的路径之争

1.符号嫁接vs.基因觉醒

l 张其成方案本质是“符号拼贴”,试图通过节日名称的改造实现文化复兴,但其忽略《周易》与节气体系的深层关联,导致文化逻辑的碎片化。

l 张启斌方案则是“基因觉醒”,强调回归中华文明的历法根基与哲学体系,通过重构“节气卦象”实现文化符号的自主性。

2.现代性与本真性的张力

ü 张其成方案更注重节日的社会传播性(如借用既有民俗活动),但可能因文化内涵的浅层化沦为“文化快餐”。

ü 张启斌方案虽学术性强,但需解决现代人对《周易》与节气认知不足的难题,需通过教育普及实现文化认同。

四、文明治理的深层启示

1.节日的历法属性不可忽视:节日不仅是情感表达,更是天文历法的社会实践。张启斌的“恒日历”方案揭示了中华文明“观象授时”传统的科学价值,而张其成方案则因忽视历法逻辑陷入“文化悬浮”。

2.文化符号的系统性建构:单一节日的设立需置于整体文化符号谱系中(如“父母节+六子节”),否则易导致文化意义的孤立化。

五、结论:走向“历法-哲学-民俗”三位一体的文化复兴

两种提案的争论本质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缩影:

张其成方案代表了“实用主义改良”,试图以最小成本实现文化符号的本土化,但可能因哲学根基薄弱而流于表面。

张启斌方案则是“系统性重构”,以《周易》与节气体系为轴心,力图恢复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但需解决传统与现代的衔接难题。

张其成VS张启斌”两种不同的“中华父母节”

总之,笔者认为,中华父母节的设立需兼顾历法科学性(如平气法)、哲学本真性(如乾坤卦象)与民俗实践性(如家庭伦理),方能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觉醒,形成"家国同构"的治理范式,而非简单嫁接或消费东西方文化符号。

下附链接:

【张启斌VS张其成】叩问“中华父母节”哲学基因在哪里?

(踏浪供稿 2025/5/1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张启斌VS张其成”两种不同的“中华父母节”方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ybi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