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和一位朋友通了半个小时的电话,我的这位朋友是一名小学教师,她和我说她最近没有什么幸福感,工作中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没有成就感,很多很多的事情把她给压垮了,每天只想着可以早点下班,早点过周末。
我问了她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她告诉他们单位各种APP要考核分数,还有各种报表,折腾得她好好备课授课的时间都没有了。
我首先和她说,我觉得这个我很能理解,因为我们单位现在也是处于这种状态,很多新上的软件,很多以前没有的要求。但是我始终觉得把一个人压垮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遭遇相同事件的肯定不止她一个人。
当我们在工作的环境中给不了自己滋养的时候,不如跳出来,去获得另一种滋养,切不可自己一味地闷在一个小范围内,无法自拔。走出来,感受各种人的生活,你只有知道一百种人的生活方式,你才能知道自己怎么选择第101钟的生活方式。
当然解答别人的问题和生活中的卡点肯定是要有干货的,我给了她一些建议:
1、在效率方面:要压缩自己的频发事件,让自己处理频发事件的时间缩减到最短。比如说一个人早起的时候,既要刷牙洗脸,又要烧开水,烧饭,那么怎么做这件事情可以占用最短的时间呢?当然是可以先把锅和水烧上,再去刷牙洗脸,刷牙洗脸的时候可以直接把当天的新闻联播听了。一定要学会能够并行做一些事情,有效去排序,去组合。那么对于偶发时间就要进行授权,找专业人士,比如说要举办一场婚礼,那么就去找专业的婚庆公司就好了。
2、在情绪方面:站高一个维度去看待问题,比如说知道大势所趋,知道创新必然伴随着混乱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柳暗花明,一切就释然了。
3、在思维方面:当思维方面有卡点的时候那是因为自己的智慧还不够,那么怎么样才能升级自己的智慧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和以人为师,说到阅读,一定要带着目的去阅读,不能觉得阅读的感觉很好就去,没有目的做事情,是不会长久的,最后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和迷茫。我看过一些高手介绍他们的读书心得,他们不太愿意去介绍自己目前在读的是什么书,因为每个人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这个人读易经是为了来了解中国哲学的脉络的,那么和单纯学习国学的人的初衷肯定是不一样的。说到以人为师,那就是榜样的力量,我们可以从榜样的身上看看她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即使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多多少少进行借鉴。因为知识她是具有平移性的。
今天还在和一位伙伴介绍社交资本的重要性,我们人在世上,总不可能自己和自己产生社交关系,一定是和他人产生链接的。而我们会发现我们有时候用力去讨好别人,反而会适得其反,这个时候其实是自己不够有价值。我们说的简单一点,就拿亲子关系来说,易经里有句话叫做,“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个讲的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引导孩子自己来寻求答案,来问父母一些问题,求着要学,而不是我们反过来求着孩子。我觉得这种状态在社交中是同样重要的。我们在社交中如何借力,如何打造自己的价值,才能够让我们去链接更多人脉,才能让人脉产生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