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多年前,我们讨论学生的去向:你知道我们班的第一名现在做什么吗?
第一名会不会在大城市作出了骄人的成绩?或者出国留学了?
我期待着类似的结果,结果他说,现在在牛店教书。
那时候,在我狭隘的认知里,前几名的孩子一般都应该留在大城市,做着出色的工作。听到这个“接地气”的工作,我心里猛得松了一下子。
其实想一想当年的我们,也曾是班级里的前几名,不也是在一个学校里教书吗?为什么当我们教学生时,就苛求他们能在大的城市做出更骄人的成绩呢。
我们对孩子们的期待有点高,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在大城市有车有房,赢得更多人的尊敬和羡慕,老师和家长因此才更加有成就感,这几乎是大多数人的认知。
而现实是,极少数人做到了这些,多数人成为了平凡的大多数。
是不是应该这样要求,无论在哪里工作,他能将自己的工作生活过得平衡幸福快乐,那他就是成功的?
看纪录片《真实成长》的预告,“考上北大后,我成了普通人”。这是一部从高一起就跟随拍摄的纪录片。
北京十一中实行走班制,学生按照自己对学科的喜好去选择不同的班级上课。这种完全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开了自主选课的先河。
他们起初迷茫,逐渐找到自己喜欢所在,后来或读大学考研或放弃大学直接就业。从高一起到就业,10年间,三个同学走上不同的道路,最后都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活成了扔到人群里就被淹没的普通人。
即便是北京的学霸,最后也成为普通人。从这一点看,我们拿百分之一二那样的成功人去要求孩子,的确有些过分。
教育不只是人才教育,它更是人的教育。成为健全人格的人,比成才重要。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同学,当年我们都考上了中专,她留在了企业医院,后因企业倒闭失去工作。当年费尽心力考上的铁饭碗没有了,和同龄人比亏得很呢?
怨天尤人顶什么用?后来去做护工,靠劳动和专业能力挣钱,只是不够稳定。孩子目前也找了份销售的工作,虽然说起其他同学或孩子,也有“他们混得真好”的羡慕,但是能够接受现实,积极努力,享受在每一个当下,也是挺好的。
当年考上的铁饭碗,如今也靠打零工生活,谁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其实,成为普通人就已经很让人欣慰了。
她谈起其他同学,有在国家水利部的,有在高校的,毕竟是少数。全班七八十个同学也就那一两个混得好,
有人成为英雄,也要有人为英雄鼓掌,那就让我们成为为英雄鼓掌的人吧,站在路边为他们鼓掌,我们也很高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