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了?呵呵,开始喜欢追忆过去了。或者是抚今追昔?---懒得去想。追忆就追忆罢,能够获得美好和快乐,追忆又有什么不好?
(一)管妈妈叫阿姨
我看起来还是蛮乖的啊。呵呵,不是故意的,要怪就怪造物主吧。我非常诚实地坦白:我骨子里有叛逆的因子,时不时就会出来搞怪,由不得我的。对此我也很无奈。
是家里的长女,从小家教极严,至今我仍对爸爸妈妈对待我们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意见。
因为妈妈是老师的缘故,对我的教育抓的比较早,很小就与书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但是大多限于自学,因为不喜欢被妈妈教训,真不知妈妈是怎么教学生的,反正我不喜欢她教我的。而且她教的那些都不是我喜欢的。比如图画书上,我关心的不是文字写的故事,我喜欢的是看着那些画面想像故事。可是邻居的孩子会很喜欢妈妈给他们讲这些,妈妈讲过后,要我复述,我的大多是我的再创造,和别的孩子的就天地之别了。
那个年代,糖果是不常见的,妈妈总会准备一些糖果做诱饵---是奖品,但是我更愿意说那是诱饵,就像马戏团训练毛毛熊和小狗狗,做好了动作给一点好吃的,然后为了这点好吃的接着被驱使。
我喜欢吃糖,可是我不喜欢诱饵。我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喜欢被人牵着走。所以,我吃到的糖往往比别的孩子少。那时,我还无从判断自己哪里做的不合规则,因为在孩子,他眼里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原貌。我从来就认为我复述的故事是故事本身。所以,对妈妈很是有芥蒂和偏见的。那就是妈妈不够喜欢我,妈妈更喜欢那些叫她阿姨的孩子。这件事情还真的被我证实了。
四岁吧,姨妈家的小静姐姐来我家玩,小静姐姐比我大三岁,小学了,有作业的。妈妈辅导小静姐,因为好奇我就在旁边看,竟然学会了。妈妈就让我也学着做小静姐的习题,我玩一样就会做了的,而且没有错误。当时甭提多高兴了,妈妈说了给3块糖的!可是,后来,妈妈给了小静姐3块糖,只给我2块糖,为此我大哭了一场,哭声中似乎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不能给她当孩子,应该叫她姨的。从那以后,大约两年的时间,妈妈成了我的“阿姨”。每一声“阿姨”叫出去有一种别样的痛快。--叛逆的快乐吧。
长大了,明白了妈妈的苦心,那个年代买糖要凭票的,所以同样地,只能苦着自己的孩子。要是我呢?我还是相信游戏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现在有时妈妈还和我说起这事,说我不是东西。呵呵。小孩子的心思啊。
(二)在妹妹和弟弟脸上作画
喜欢涂鸦。书本上、墙上、地上、衣服上......一切能画可画的有空白的地方。为 这事没少被妈妈批评、打屁股。
一天爸爸带我去看京剧《大破天门阵》,记住了两样,那个老太太太(佘太君)太烦,坐在那儿唱个没完;再就是这些演员的脸儿真漂亮。看完了就琢磨着怎么可以把那些漂亮的脸儿画下来呢。正琢磨着,看到了弟弟和妹妹,找来墨汁和国画颜料,哄着他们,在他们的脸上开始实践。红脸红唇,黑眉毛,甚至还加上了花脸一样的彩色条纹。
最有趣就是画眼睛了。弟弟把眼睛闭得紧紧的,我拿着大楷笔和叶筋,连描带画,因为没有经验,也因为他把两个眼睛闭得太紧,看到外形满意了,让他睁开眼睛---乖乖,眼睛四周是皮肤的颜色,然后是大大黑圈儿,拖沿着一道斜线直追眼角斜向鬓角。太滑稽了!愣了一下我就笑的直不起腰来,妹妹看见了说什么也不让我画了,跑的飞快,追都追不上。弟弟照着镜子,看着看着竟然哭了,眼睛周围的墨汁,脸上的国画彩,都顺着泪水往下淌,红的、粉的、黑的......一道道、一条条随着眼泪流淌成彩色斑驳的线,乱了套了。弟弟再用手抹眼泪,鼻梁上的白色再来凑热闹,整张脸......
哈哈哈,不说了,自己想吧,反正想得怎么狼狈都不过分。就是现在偶尔提到京剧,弟弟妹妹还免不得要控诉我一番。
(这篇就写到这儿,余下的趣事留着凑更,呵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