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做法是,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第三章导图我深深地记得柯南小朋友在说“真相只有一个”时,竖起的那根手指。
因为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就开始找各种不靠谱的藏身点,准备开始推理了。
在《学会提问》这本书里,推理被称之为论证,如果“真相”在此是结论的话,柯南列举的种种证据在本书中被称之为——理由。
第三章就是讲如何在论证过程中寻找作者列举的理由的。
也就是说,当有人在我们面前夸夸其谈,试图让我们相信某种观点时,我们就要秒变柯南,本着对“真相”近乎变态的执着,寻找对方言语里的蛛丝马迹——证明观点的理由,来证实或是证伪他的观点。
本章还提到了论证过程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顺序,既:先有理由,后有结论。
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常识,却是我们很多人常常忽视的地方。
在现今这个信息时代,很多人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有意识的筛选,有选择的吸收,但即使是架起了这样一道防火墙,也无法避免有一些信息渗透进来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渐渐的形成了一些迷之观点,比如“穷乡僻壤出刁民”、“北方人每天都吃面条”“南方人普通话都不标准”等,这些观点逃过了我们批判性思维的遴选,形成了思维定势。
可是,我以为我以为就是我以为的吗?我们在三省吾身的时候难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于是我们开始去检索我们想要的信息来佐证我们的观点,而与我们的观点不相附的证据则自动屏蔽,我们看到某个杀人犯正好来自一个贫穷的地区,就会点点头说,恩,果然穷乡僻壤出刁民,而当我们看到好人好事的时候,却从不想去考证他是何方人士。
不妨检索一下自己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点,问问自己,我们因何而形成了这些观点?













网友评论
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呢?我们可以在“结论”、“理由”之外,再增加一个东西,叫“假设”。表达者可以抱着阐述“假设”的心态来表达,在阐述过程中验证假设,纠正假设,这是真正的“抛砖引玉”的题中之意。从表达者角度来看,因为“我提出的是一个假设”,那么不完整,甚至不正确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了。
到这,就跟《麦肯锡思维》串起来了,围绕“如何做出和阐述结论”知识体系就有了一个理论框架的雏形了。
从“假设”到“求证”,“求证”的过程就是“求理由”的过程,然后“结论”就得出来了,多么完美!
因此,下次,我会说:“香菜也许很好吃!”
此其一。
论证过程中使用了诸如“有目共睹”“雪亮的”“无穷的”“广泛传播的”之类的溢美之词,此处用的是“诉诸情感谬误”,试图通过精心挑选的词汇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导读者相信此论证。
此其二。
最后的结论里,“不爱吃香菜的,不是人民群众”,试图将问题的焦点引导到“人的问题”上,暗含的价值观倾向是:是人民群众才是好的。犯了“人身攻击谬误”,事实上,我是不是人民群众,跟香菜好不好吃并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啊,而且我不是人民群众好多年了啊,我可是共青团员。
以上。
大前提:“朝阳门群众”的力量,在扫毒、扫黄、反腐斗争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这说明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小前提:“香菜”,学名“芫荽”,而“香菜”这个名字则是民间俗称。这说明,被命名为“香菜”,或者“芫荽”的这个菜,在人民群众的共同认知中,是香的,是人民群众的智慧赋予了它“香菜”这么个广泛传播的名字。
结论:香菜是好吃的。不爱吃香菜的,不是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