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1日几乎成了剁手族们最重要的节日,买买买,爽爽爽。但是有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如此海量的导致物流瘫痪的商品,到底有多少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买来的衣服很可能一次都不会穿;轻巧美观的收纳盒可能堆满了无用的小物品,成了家里一个新的至乱之源;零食可能一直到超出了保质期都不会再被想起。但是这些问题都无法阻挡剁手的热情。我始终没有加入剁手族,实际上我从今年才开始尝试着网购。作为一个局外人,我猜测,热情参与剁手的人群,应该分成两类,一类是根据实际需要,另一类是被这种火热的气氛带动,冲动型消费。
开头有点啰嗦了,其实我不是要说购物,而是由此想到了现在的“学习热”,还有“知识付费”。很难考证是“学习热”催生了“知识付费”,还是“知识付费”制造了“学习热”。就好像我们也说不清楚是马云改造了社会还是社会创造了马云。但是“知识”被打造成了商品(或者商品摇身一变,成了“知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在我这种保守僵化的老年人看来是细思极恐的。
没错,我今天是来泼冷水的。
我高中时选择了理科,我的老师经常用一句话来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就是要术业有专攻,因为“一招鲜,吃遍天”。
而我们身处的现实是,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而且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导致人类的知识总量就像发生了大爆炸。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感觉,每个人都要拼命学习,以确保在自己的行业里不被淘汰。这应该是“知识恐慌”的一个重要来源。
其实仔细想一下,你身边有人真正被淘汰过吗?我所看到的情况是:越学习的人越恐慌,那些不经常学习的人反而过的悠哉游哉。
我觉得这句话要被人喷了:这就是我只能是一个loser的原因。对此我也不能反驳。事实上,从成功的概率上来说,埋头苦学的人并没有比那些不经常学习的人高出很多。这表明:尽管学习很重要,但学习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我猜,“知识付费”就是利用了这种恐慌。这个产业的绝妙之处在于,你一旦产生了恐慌,这种恐慌就会自发的不断加深。等你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汪洋大海,猛然间发现:天呐,有那么多知识需要学习!人生苦短而学海无涯。有人望而却步,抽身退出,从此不思进取,安心做loser;有人毅然下海,从此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主题。不管你是哪一种情况,对知识的执念一旦产生,就再也无法消除。
知识当然是好的,就像人参强壮我们的身体,知识就来提升我们的灵魂。但是当大家都能吃的起人参的时候,我们买到的人参还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人参吗?
我总是在强调我的保守。其实保守和激进是一个人的两面,没有是非高下之分。激进能让人勇往直前,保守能让人少犯错误。我表现的保守,是因为我觉得在激进的一边已经不需要再猛踩油门,偶尔踩一下刹车,减减速,也可能是必要的。
现在我要对前面的话做一点解释,以免被误解。
我并不反对学习,我只是反对无意义的学习、似是而非的学习。
在我看来,学习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正心、诚意、修身,一个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两个维度同样没有是非高下之分,只是个人选择,就像陶渊明远避江湖,韩愈高居庙堂,两个人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说到这里,我对学习的认识已经基本清楚了。上面两个维度对应了修身之学和经世之学。在我看来,两者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弃修身而专经世,秦桧、和坤是也;弃经世而专修身,古来腐儒酸丁不胜枚举,孔乙己是也。
学习是要有目的的,回到知识付费的话题,推广语一定是让人觉得不学习将无立锥之地。但是学什么?我这里有各种课程,你最好是全部都学。这显然是不靠谱的。学武术的人有两句俗语,一句是“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还有一句是“乱拳打死老师傅”。两句话在表面看来截然相反,其实本质上都是在说同一个道理: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把拳头打在对方身上,前提是这一拳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道。
我在这里给出一个建议:学习无非两端,一是学技能,二是塑修养。技能方面,比较靠谱的办法是选一个自己能经常实践的方向尽力学到极致。一个厨师去学习编程,难度就很大。各位可以想一想大学时代学过的C语言还剩下多少。修养方面我的建议是从古典入手,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如果舶来品成了主流,就非常危险,五四运动褒贬不一,就是因为对文化的割裂。如今的年轻人独立自我,活力四射,但我真的很担心在文化上出现了断层。我确实是保守的,无法想象如果一个人在精神上没有归属,将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