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付先生曰:
一切都要合乎心安。如果是别人给的,但是觉得自己受之有愧,则应当拒绝,因为这应该是别人弄错了吧。如果是自己应该得到的,那就坦然处之。另外,我们不论在吃饭还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存仁德。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也不能“去仁”。
这里孔子说“去仁”是值得玩味的。有时候,我们会说,“不管了”,“做就做吧”,这就是“去仁”,也就是不管什么仁不仁的啦。但如果我们时时刻刻存仁于自身,其实也不怕“去仁”了,因为无处可去。仁就在自身。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付先生曰:
这里“仁德”理解为一种好恶。像王阳明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大意就是,像看到美女一样,忍不住多看两眼;像看到恶心的东西一样,打心里厌恶。引用王阳明的这段,只能说,我们喜色厌臭是人性而已。只是,君子应该好德如好色。这句话,孔子也说过,只不过他说的是——吾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回到王阳明的话上,既然我们爱美恶丑是我们的天性,那么,我们对于仁德的喜欢其实也是一种天性,这就是良知。
可是,为什么我们仁德又显得很少呢?大概是因为私欲的原因。是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吗?孔子说,做不到?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仁德少,不是不做,而是没有立志去做罢了。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
付先生曰:
党,在这里是种类、类别的意思。
为什么要“观过”?我们都渴望变好;对于,不好的,我们都会想办法去避免。“观过”是一种手段。同样,“观过”检查的是我们自身的底线,看看一个人在哪些方面,到什么程度,才会犯错,这样也就能得知他心中仁德的价值分量了。
不过,读经史子集,不是看别人,而是更应该看自己是什么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