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8月6日,趁着广州之行的兴致余味,决定来一趟“上扬州”短途游,正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与这句诗相对应的就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上”一“下”,足以说明扬州作为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一站南来北往的富庶。游扬州主打一个随心所欲,未做攻略,除了最著名的瘦西湖,各种景点都是随遇而游。
随缘·个园
个园就是在逛东关街的时候碰见的。一大片民宅中竟然掩藏着这么一片佳处,让人欣喜,也感叹主人会找地方住——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个园是私家宅院,几易主人,但内在布局不曾有大的改动。狭长地域之中,南宅北院的基本格局内部下四季景致。中国宅院从私宅到皇宫,都呈现出一种“主题”立意的风格,在同一主题下规划东南西北的建筑布局和景物造景。中国人会生活,可见一斑。
宅子住房略略逛过,最吸引人的还是北院风景,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依据石头特性,分点而据,形成四季山石,或峰峦叠嶂的假山,或抱月而立的独石,体现主人的不同寻常的审美品位。扬州平原为主,个园却以山石为主要造景,与地域特色对比明显,刚柔并济、高低起伏,让人感受到主人的胸怀宽广。
浏览结束,突发奇想,遂问儿子:“苏州拙政园和扬州个园有何不同?”儿子略一思忖,答曰:“拙政园更大,个园是造在一条街上很多民宅中间的。”儿子的观察有一定道理,拙政园是一族之园,个园是一家之园,一大一小体现了政商之别,却也承载了泱泱中华的家国情怀!
瘦韵·西湖
扬州瘦西湖,一“瘦”天下闻。杭、苏、扬三“州”,自南向北,蕴含着从江南向江北转变的变化之美。杭州离海近,又有钱塘江、大运河穿城而过,所以城内河道宽,利于排涝。苏州、扬州离海远,河道以长江、运河支流为主,所以城内河道窄,利于生活。瘦西湖就是运河支流水系。
二十四桥,因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名扬天下,可见当时瘦西湖不仅是赏景之处,也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商贾之家,名教之流,听歌赏月,吟诗作对。这样的繁华,是家国兴盛,是文化荟萃,如果生逢乱世,只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了。杜牧以诗人的眼光,看到了扬州和南京的繁华,也提出了自己长远的忧思。儿子可没有闲情逸致,拿着吃食喂起了鸭鹅。这里的灰鸭、黑鹅,自成体系,被人喂得早已熟门熟路,知道儿子手里有吃的,便纷纷围上来。儿子呼和着,扔出食物,鸭子们一拥而上,黑鹅不抢,到自己身边的才下嘴,一副老爷做派。树上的雀鸟趁机偷上一把,结果被鸭群挤到了一边,气鼓鼓叫嚣着飞走了。
惊鸿·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坐上公交车,一路便来到了瓜洲古渡,长江至此改道。江堤上凉风习习,赶走了近日的炎热,却也带来了不太友好的消息——暴雨将至。我还在眺望远处,感怀古今变迁,瞬间阴云密布压城而来,不一会儿,大雨瓢泼,把我们浇成了落汤鸡。反正湿也湿了,我们索性在雨中信步而行。儿子大呼小叫,嘻嘻哈哈,有种惊惶之中,又特别兴奋的感受,好玩得很,原来下大雨也用不着躲啊!
大雨之中,“靠岸停船”的呐喊四起,岸上搬运工人急忙收拢货物,盖上毡布,游客急忙躲藏……倏忽间,大雨消散,黑云镶金,脑海中的紧张忙碌之景也随风散去,眼前只见这滔滔江水绵延远去。
换好衣物,打车回城。路上忽见两道彩虹,司机打开了话匣,讲述起了小时候经常看到双彩虹的趣事。扬州果然是祥瑞之地,隋炀帝死于此地葬在这里,也算是死得其所。
骑三轮儿的精瘦的老太太抢着要做我们的生意,载着我们行在文教路上。老太太操着扬州口音,给我们介绍这里以前是状元路,出了三个状元。十字路口,便是扬州城的中心,矗立着文昌阁。一顶三环,顶为文曲星,环为三状元,文化名城,人杰地灵。看着穿流而过的人群,想着之前去过的广州,我感叹了一句:扬州,真干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