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无量心的摄持下,我们愿一切众生获得无上正等觉,彻底摆脱痛苦、得到安乐,这种发愿称为愿菩提心。
发心有大小而无优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发菩提心。只要诚实并且真心为了众生的解脱,发心无论大小都值得赞叹。发菩提心后,我们还是会自私、愚昧,从生起菩提心到圆满证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要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种有力的方法摄持自己的言行,以帮助实现愿望,这便是行菩提心。
愿、行菩提心统称为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行,不断积累福、慧资粮,我们最终将见到诸法实相,即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证到,而世俗菩提心则是通过仪轨发愿、受持,并以万度六行令其日益增上。初学者的世俗菩提心毫无疑问带有做作的成分,不过持续的修持能将做作的菩提心转化为自然流露的菩提心。
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译为“渡到彼岸”。渡到彼岸比喻我们借助这六种方法,超越二元对立的狭隘思想,达到豁然开朗的自由境地。六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寂天菩萨的《入行论》和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所讲的即是六度,在这里只对六度的基本含义进行简单的阐述。六度不是“优秀佛教徒的行为准则,不是“必须这样”、“不准那样”之类的硬性规定,在大乘修行的世界里,菩提心摄持下的一切行为都是方便善巧的”。
布施,不是因为你是佛教徒,你才去布施,出于宗教或哲学的动机去行善,是不符合佛教徒的教法的。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把自己不要或不看重的东西送出去,不论东西贵重与否,都不算清净的布施。我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着,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回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结果牵肠挂肚。布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给予。如果别人需要的东西,我们有,就给他。为了布施而刻意去争取、去积累财物,布施本身便成为一种执着,显然与布施的精神相违背。对自己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的布施。上面讲的主要是财布施,但同样原则也适用于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持戒,戒律常常被人误解为束缚,把自己五花大绑,困在条条框框之中动弹不得,这只是跟自己过意不去,佛教徒的持戒不会这样生硬无趣。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留意观察言行,我们会发现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做错误的事,像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大象,把周围弄得一团糟,自己也是满身是伤。佛陀慈悲的教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协调起来,不再因为笨拙而受苦。看见我们装模作样、自欺欺人而又总是弄巧成拙的情景,诸佛菩萨都会发笑。所以,持明无畏洲说:“持戒就是所做所为别在让诸佛菩萨发笑了,不然在他们面前该多么难为情。”
忍辱,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必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会被接受,大乘修行者的内心始终是开放的。没有趋避,所以没用恐惧,也不会不耐烦。他的心太柔韧、开阔,可以无忧无惧地包容一切。修忍辱波罗蜜的行者就像大地,因为有承载万物的能力,才匍匐在万物的脚下。
精进,通过布施,我们学习放下贪著,执着减轻,行为便不那么容易造成伤害,这是持戒;不容易起嗔恚心,这是忍辱。生活中由此而来的变化令人关心鼓舞,于是我们的六度之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欢喜、持续修行的阶段。我们对自己的创造力,对自己的变化充满了兴趣,因而想知道的更多,如果生活过于繁复,妨碍了这种求知,我们便欢欢喜喜的让生活简单,如果这种求知需要一辈子,我们便一辈子欢欢喜喜地走在求知之路上,不因为旅途艰辛漫长、看不到终点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
禅定, 禅定是指舍弃散乱。一般未经过禅修训练的人很难把握自己的心念,总会不由自主攀缘外境,没有定力而企图在喧闹之中不散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初学者,寂静处远离诱惑和嘈杂,是帮助众生生起禅定的理想环境,前辈的修行者们也一再赞叹寂静之地的殊胜功德。如果能安住,能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动都可以是禅定。
般若,般若空性超越文字,从感受上来说,它比较接近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以开放、清明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将体会到无所不在的空性。
我们很真诚地发了菩提心,愿意从此走上大乘菩提道,可心底还是窃窃希望情况一旦变糟,自己有路可退。这毫不奇怪,总想开溜是我们的一贯反应,如果不是假设有路可退,我们恐怕什么事都不敢做,然而,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单向的,人生根本就是一条单行道,任何事情发生了就无法重来,我们也无路可退。菩萨戒帮助我们放下早先的自欺。如果真的相信轮回中所有众生在本性上皆与佛无别,就该知道在与众生的关系上,我们早已别无选择。菩萨戒不是无中生有,事实本来如此,受戒前后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态。受戒意味着我们不再以为自己与众生是割离的,不再相信自己与众生能割离开。这个认识如此鲜明有力,不断鼓舞我们尚很脆弱的菩提心,有人把菩提心比喻成一粒种子,菩萨戒则是土壤、阳光、雨露,呵护种子生根、发芽、成长。
菩提心平凡朴实到常被人忽视,但它是大乘佛法一切修为的基础。有人问:“菩提心的修持需要多久?”答案是:“生生世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