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是最能考验和儿子的阶级感情的场景之一了,握姿和坐姿的习惯培养很考验耐心,看起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做起来真是各种酸爽。
如果为了练字而练字,孩子很容易就会出现为了坚持而坚持,忘了坚持是为了什么?妈妈是否开心也会成为孩子自我驱动的标准之一;自驱力一般来源于好的体验感和成就感,这件事是否有好的体验,是否让自己觉得很开心,是否带给自己成就感,让自己觉得干这件事时自己很棒。当然,这件事可以获得物质奖励也是建立好的体验感的途径之一,只不过有些反馈机制会有边际效应,比如物质奖励。渐渐就会发现孩子的胃口是越来越大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他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时,之前约定的物质奖励就再也无法满足他了。规则的制定是要在不断的试错调整中动态平衡好当下最重要的那一点,并不是一成不变,要匹配孩子的能力和阶段动态去调整。养育孩子真是一件斗智斗勇的事。
当没有更好的办法,感觉无助和焦虑时才会不断的唠叨,听听唠叨时都说了什么吧,“你看你不好好写,以后上一年级别的孩子都会写,就你不会写”比较产生焦虑,焦虑的背后是对孩子能力的担心,“写个字磨磨蹭蹭的,你看这个字写的歪歪扭扭的,就不能好好写”孩子很委屈,明明已经好好写了,怎么妈妈还不满意呢?如果能看到孩子的无助或许我们就能更好的帮助他,如果看到的是孩子怎么这么不成器,是评价他是因为懒时,我们就会去指责,指责的背后是对孩子的否定,因为他不够努力才写不好,而不是因为我没好好教他。其中也有自我肯定的需要。往往唠叨是和抱怨指责相伴同行的,背后藏着需要被帮助,需要被肯定。
写完和儿子聊天时,儿子说:“妈妈,我告诉你哦,你在说很长一段话时,我的耳朵会分段听,而且它会选择听哪些,有些我听完就会忘了。”孩子很诚实的告诉我他的耳朵内部工作机制包含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功能,被孩子逗笑了。
唠叨是负面情绪最好的发泄方式了,不像大喊大叫,暴揍一顿那么有害,唠叨是你不听我的,我说到你听为止。其实都是觉得不受控制下意识会想到的方法。如果唠叨后的结果是发现没有达到预期,接着就会变成无助和愤怒。明明是对方的事,这么一来反而变成了自己的问题。
问问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吧,现在解决了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晚上在觉察到这些情绪后,问了自己这些问题,于是开始冷静的和儿子讨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提醒儿子养成好习惯同时又不用妈妈一遍遍唠叨的呢?
1.手势提醒
手指伸直表示坐直,握笔表示检查握笔姿势,敲敲桌子表示要专心。用这几个手势玩了一遍,很好记。既不用唠叨也能给出提醒。
2.约定规则
在十分钟专心致志的写,出现错误姿势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妈妈按照约定手势提醒,如果多次违约不听可以接受戒尺提醒,完成比较好可以接受奖励,比如休息时吃点水果等。每十分钟休息三到五分钟。完成的标准是每行至少有两个字过关。质比量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