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王畅给我寄来了《我是编辑》等五本新书,全是这位以“东海一族”为笔名的青年小说家认真读过之后向我力荐的好书,我心生欢喜,满怀感激。
我打开《我是编辑》这本哲理散文,仅仅阅读了书中的前两篇文章便爱不释手。我多希望能有一个小长假,可以放下工作,告别人群,远离喧嚣,关掉手机,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自由自在,安安静静地呆在家里,集中时间和精力把这本书反复品读几次,这样我就会感到特别的过瘾和满足。但这只是一种奢望,因为这段时间单位的工作特别忙,除非病倒了,我是不可能请假的。所以,我只好利用两周的工余时间,把这本书连续看了两遍。书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那些采撷自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精辟生动、脍炙人口、振撼人心、发人深省、旨意深远、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光耀千秋的经典绝语、金玉良言、名言妙语、警句格言随处可见,比比皆是,还有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和人生感悟,且文笔老到,功力深厚,令人拍案。我越读越觉得有看头,越读越觉得有味道,真是如品琼浆,似餐美食,余香满口,回味无穷。
顾名思义,《我是编辑》这本书是身为编辑的人写的,他叫介子平,供职于《编辑之友》杂志社。全书由“青灯黄卷”“心得感悟”“校雠之累”“文字呕心”“望文生义”等五部分内容构成。书上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是千字左右的小品,短小精悍,阅读起来轻松写意,毫不费神。不过,读一读上述每一部分的这些小标题,便会让人深感从事文字工作之不易,不妨听听介子平先生在书中的心灵独白:“锄禾日当午,不如编辑苦,对着专题页,一哭一下午。我的感受是,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一日改稿校雠下来,回家躺倒闷头便睡,夜半忽惊起,尚有一字不安、一词不妥。待到出版之日,忐忑烦躁,惴惴不安,但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白纸黑字,懊恼不已,不畏人知畏己知,真真不想干了。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薪而职。翌日,便又按时端坐于办公桌前,呕心文字,重复既往,一切如旧顺延。行行重行行,嗟乎蜀道难,此编辑之难也。我所供职的《编辑之友》,乃一家专为出版传媒者办的杂志,做编辑的编辑,仅校对一项,似乎更为严格,唯恐遗人把柄,贻笑大方,所以也就更加的费心。”从这段肺腑之言中,我读出了介子平先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无论是杜甫写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还是韩愈说的“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都强调了著书立说和编辑出版是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甚或掉以轻心。做编辑的更是如此,既要对作者负责,又要对读者负责;既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社会负责;既要对当代负责,又要对历史负责,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托尔斯泰指出,写作的职业化是文学堕落的主要原因。法国作家列那尔更是说:“我把那些还没有以文学为职业的人称作经典作家。”我想,介子平先生对此是深有同感的,所以他才有这样清醒的认识:“不是所有的爱好都可用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编辑职责在于条分缕析、整理文字,而我业余状态的写作,只将其作为调剂身心之方式,而此方式恰能为我带来快乐。”我自己在工作之余也喜欢阅读、思考和写作,但也只把此作为自己工作以外的精神生活,视为自己人生的一种修行方式。因此,我的写作不用为稻梁而谋,从而少了名枷利锁的羁绊和成败得失的忧虑,可以随心所想,有感而发,为情作文,写出自己真正想写并首先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至于是不是好作品,甚至能否成为经典,那就交给读者和历史去评判了。因此,我非常认同周国平的写作态度:“唯有为自己写作,写作时才能保持灵魂的真实。相反,为发表而写,就容易受他人眼光的支配,或者受物质利益的支配。后一方面是职业作家尤其容易犯的毛病,因为他藉此谋生,不管有没有想写的东西都非写不可,必定写得滥,名作家往往也有大量平庸之作。最理想的是另有稳定的收入,把写作当作业余爱好。如果不幸当上了职业作家,也应该尽量保持一种非职业的心态,为自己保留一个不为发表的私人写作领域。”介子平先生更直接地认为:“不为稿费的写作,无利无营,节义傲青云,少思寡欲,文章高白雪,方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反之,血气之私,技能之末,身世浮名,肉眼相待,往往只是一堆看似伶俐、实则平庸的文字,如山禽啭响,弄声乔木间,悦耳而已。”这段话说得很有见地。
介子平先生在书上还谈到撰写“八股文”的厌烦:“我在单位也时常有写作公文的差事,有职责之内者,也有不期而遇者,总之腻味絮烦,苦不堪言,恨不得视而不见,掩鼻而过。遇到马虎的领导,往往易于交差,若遇到较真的上级,你虽已慎重细致,推敲琢磨,他却仍要咬文嚼字,条分缕析,为此需三番五次、没完没了地修改,直至见了此文,便感作呕。一篇公文写下来,几天缓不过劲儿来,拿起笔,便有了那种腔调。对于口才好的领导,列个提纲即可,所谓三分稿子,七分口才也;对于嘴笨的上级,需将‘同志们’‘谢谢’之类的话也写出,却还是七分的稿子,出了三分的效果。单位里谁若有以‘笔杆子’‘秀才’之类的话恭维相加者,必脸带愠色,万不承受。为领导写材料者,多有升迁之结局,某却从未有歆羡眼热、嫉妒称叹之意,依然能推则推,能懒就懒,未见请缨自荐、显能逞强之乖。人各有志,追求不同。”这段话完全道出了我的心声。我在单位每年都要撰写不少的“八股文”,有计划性的,也有领导临时安排的;有季度的,也有年度的;有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也有本职工作范围外的。遇上主(专)题教育时,我要撰写的材料就更多,甚至如先秦《小星》中的诗句所说的“肃肃宵征,夙夜在公”那样,要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写到精疲力竭,眼冒金星。有时写起大材料来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直接忽视了自身的健康。所以有人便对这种情形调侃说:“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就是前列腺发炎。”要是碰上个别懒惰的领导,那就更惨了,他个人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对照检查材料还要你为他代劳。而对照检查的材料写多了,有人便总结出了撰写的经验,要让上报的对照检查材料能顺利通过,就必须写好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不是人”,就是要极尽罗列自己缺点或不足之能事;第二部分,“我为什么不是人”,就是要充分地剖析自身缺点或不足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我要做一个人”,就是针对那些缺点或不足制定整改的措施。这经验看起来有点戏谑,但不无深意。我还留意到,少数领导对照检查材料中所列举的缺点或不足,几乎每年都一样,换句话说,这些缺点或不足基本上从未改进,怪不得有人说出这样的笑话:“深刻反思,就是不改”,到头来,这样的对照检查材料当然便成了纸上谈兵的文字游戏。由于存有“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丢面子”的思想顾虑,所以就会出现“批评上级作肯定,批评同级讲建议,批评下级提希望,批评自己谈情况”的现象。对己对人,都不敢直面真正存在的问题,触动不到痛处,根本没什么辣味。为顾及面子,相互间指出的批评意见会前还先来个彼此之间的征询和通气,会上照着稿子念就是了。这样一来,在民主生活会上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成了“认认真真走过场”的例行公事。按惯例,上级机关派来的领导或是指导组,要对民主生活会召开的情况进行讲评,本应是会上即兴的讲话,却还得所在单位撰写,并打印出来准备好。每次开完民主生活会,看到一叠厚厚的纸本存档材料,就会让人觉得召开民主生活会俨然是写好了剧本的一出戏。这,形式主义不?
书中引起我情感上同频共振,心灵上同感共鸣的真知灼见还有许多,所以,我感到非常投缘,仿佛遇到了知音。宋朝辛弃疾在《青玉案》上写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也就是我对《我是编辑》这本书最为深情的表达。此刻,我似乎意犹未尽,再引用介子平先生在书上的一段名言:“故纸犹香,与古人遇,与离人遇,阅读是痴者的际遇;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阅读是闲人的忙碌。闲也罢,忙也罢,未曾打乱节奏,偷得半日闲,无聊才读书,倒没有什么期许,并以此作代价,无事何须投笔起,此生原为读书来。”是呀,我的体会也一样,此生原为读书来。而如果有来生,我还甘愿做书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