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中,就像工业时代里的一桶桶石油!而,数据的安全性,特别是与公民个体权益密切相关的数据,则如一把把永远悬挂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因此,个中厉害关系,自是应该慎重讨论之。
前阵子,江苏无锡,进行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动作:在市民的监督下,进行涉疫数据的删除处理。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不由得对这个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发出由衷的点赞!同时,也在思考,涉疫数据应否删除,全国其他的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城市是否应该群起而效仿之?
我想,这个问题,得从涉疫数据的范围、储存和覆盖性与穿透性谈起。在2022年12月21日零时起,行程码完成全网下线,停止公民行程数据的收集和存储的服务。可以说,一个举动,无疑地为持续了三年的疫情,敲响了最后的丧钟!“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古人还是很睿智的,是一个实打实的穿越时空的精准预言。
行程码的小程序是下线了,但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也是能存储的。涉及全体国民日常各类出行信息的大数据,是否有必要接着保存?是否应该像无锡市那样,集体删除呢?在中国,先锋不能只有一个,更不允许用一个先进来忽悠全体民众。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涉疫数据删除的必要性,正当性和紧迫性!
涉疫数据,兹事体大!这得从行程码收集到的公民的各项日常路线信息说起。去年四五月份,当时还有所谓“密接的密接”,也就是说,这在无形中极大地扩大了信息收集的范围。而且,一到新的地方,就得查验行程码,数据实时更新,几乎每个国人的一些既定的行程路线,都被大数据后天了如指掌着。去年,离谱的是还有诸如“巫山纸烧鱼”等小吃,因为行程数据的收集和甄别,而被熟知为热门吃食。这其实,也是一种潜在的风险。
这其中的离谱之处,竟然能够清晰到你几点几分到哪个店去吃饭,在一定的时间段去了几次。更不用提你住处的一些隐私信息了!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活得很透明!这些涉疫数据,就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透明度。
对于这些数据,一旦被泄露出去,后果不堪设想。这些数据,轻则可以提供或者联网到平台互联网,完成精准之投喂,成为信息时代下平台经济行业的“石油”; 重则,如果被不法利用的话,则会危及国民乃至国家机密。毕竟,被行程码收集数据了的,不仅仅只有平头百姓,很多地方官员,乃至政府要员可能都难逃涉疫数据的监控魔爪。
因此,加速推动全国统一标准,统一进程的涉疫数据删除,或许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