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纷繁巨变,各种思想不断交汇,可有一终身而行之者准则?子贡曾经问过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虽可为行为之准则,但精神上的准则又是什么呢?
常听人说,中国的思想是早熟的,虽然和西方的希腊东西并立,但是希腊的那些典籍,思想若是没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整理,编辑成册,恐怕现在我们也无缘得见了。但是中国没有,我们的文化是没有断绝的。数千年以来,代代出现的人才不断的丰富着我们的思想。虽然近百年来遭受了西方的侵略,但是对于思想上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
而从这汗牛充栋的书册典籍中,找得精神依靠,是很难的。书太多,而我们的视角太少,我们不可能看完所有的书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看有限的书籍,却要完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按照现在的常论就是三观的架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精神体系的架构,又不是说看的几本书,就可以夸夸其谈的。多数人是没有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的,只是因为读书而读书罢了。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读书为何?如何作用于己身?如何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变的有信仰?
读书的论点太多,是博尔杂,还是专而精。这些讨论已经甚嚣尘上,分不清谁对谁错,对的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错的也不会承认自己是错的。物质上的命名是简单的,苹果就是苹果,你不会讲苹果说为橘子。但是心理上的命名,却很难,因为没有可以判断的标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的内心活动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像勒庞的乌合之众说:人们在群体中是盲目的。但是个体的独立是不可能改变的,同样,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就带来了诸多的讨论,不同的准则充斥甚至产生冲突的时候,就形成了斗争。虽然在内心中坚持的各有不同,但人们在斗争中学会了求同存异,以此结成群体,来做斗争。于是就有了许多的派别。诸如我们史书上的,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等。
个体在这种组织中,能够找到暂时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集中力量。但反省自身,在这过去和现在的思潮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规范?作为独立的自己的精神供给呢?
有时我很迷惑,虽然我们常常自豪的说,我们的思想中兼杂了诸子百家,尤以儒释道为重。这些思想深入到了我们的血脉里,我们日常的行为规范中。但我常常惶恐,因为无知而恐惧,我不确定这种行为在自己的生活中如何表现?于是想要像阳明先生那样,格物致知。想要弄清楚自己的思想的中,有哪些是属于儒家,哪些是佛家,哪些是道家?
可最终我放弃了,因为这些在我列的表格中,总是常重复出现的,并没有单一的归类。我从没有觉得自己像现在这样无知,浑浑噩噩,不知其所以。思想上陷入了一种理学上的纠葛中。
这种感觉就像在迷雾中航行,没有罗盘的指引;又像是在天空之中随风而飘的风筝,已经遥不可见,思想的线随时都会崩溃。虽然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来形容思想的伟大。但是人们对于思想具体表现来论,却很少有人触及。那么,朋友的你?是如何考虑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