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果说个人成长是一个大词的话,那么像如何破除自律、如何学习学习的方法、如何阅读这些,就等于是把个人成长细分成一个个可见的,可以直接拿来攻克的小目标。
等拿到这些确切的小目标后,依然可以再次拆分成更多可执行的小方法,这就是从确定目标,到拆分计划,可执行的过程,或者我们也可以套用目标管理的SMART法则: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具有相关性的、有时限的。
可能你会觉得今天的开篇有些云里雾里,但换一个思路想一想,平常要是问一个人,你想要的是什么,对方一定会告诉你自己想赚钱,想提升自己,想个人成长,但具体怎么赚钱,赚多少钱,通过什么方法,多久赚这些钱,如果不能达到怎么办,如果自己想到的方法不能达到赚钱的目的怎么办,等等。
如果仔细想想,突然发现生活中多出来很多“大词”,这些大词让我们距离自己所想要的渐行渐远,最终让自己“望而止步”,n久过去了,自己更换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跟身边的人一遍又一遍的“路演”自己的想法,但却始终连第一步都没有迈出。
[if !supportLists]2. [endif]我们先来看这些所谓的“大词”,个人成长是大词,赚钱可能是大词,买房买车好像都是大词,大在哪儿?大在我们没能把想要的,和自己脚下的路连接起来。
我们假设,一个人想要个人成长,那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个人想要升职,想要未来成长的机会,想要更好的完成手中的工作,再背后可能想要的是荣誉,是工作当中完成任务的幸福感,也可能就是为了升职连接着的加薪,还可能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样说,赶上了一波潮流。
所以一个人所提出的目标或许是真实的,而更多的都有其背后的原因,那么当这个目标并不是你所想要的,执行起来就会增加很多难度,缺少了清晰的可执行的驱使自己前行的种种因素。
[if !supportLists]3. [endif]除了背后逻辑就是拆分,个人提升的方式有很多,有些人可能会专门去突破底层【自律】,你会发现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一样超级自律,那么像自己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做的,就是最起码相对自律一些,这才能做到真正的提升。(当然像这样的底层元认知很多,例如思维模式、思维偏误、自律、学习学习的方法等)
拆分成自律后,你又会发现相关的方法层出不穷,还有各种理论知识,那么首先你要知道的是人为什么会不自律,困扰自己不自律的因素是哪些,然后再进行方法尝试。
[if !supportLists]4. [endif]前几天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公司的储备员工和真正担任这个岗位的差距有多远?他说之前问别人的时候,有人回答一个月,有人两个月,也有人说无止境。
我们先从概念来说:储备人才,通常指企业管理阶层的储备干部,通过系列的培训和锻炼,最终成为中层甚至高层管理人员。
在这其中,有些是一进来就按照储备去进行培养,比如很多企业会进行校招,提前筛选很多储备人才,进行集训培养,然后轮岗,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后,正式晋升,或者继续储备。
还有的是后期筛选,在组织盘点,和日常表现中筛选出一批资质比较高,成长比较快的员工作为储备,也或者是某个部门的领导筛选的备选人才进行储备。
还有一种是欺骗性偏多的,以储备的名义招你进来,但是更多的会让你做销售,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给你进行专门培养等。(这种往往给的薪资也会偏低)
以上是储备的不同形式。
5.再说距离有多远,这个距离如果从个人的角度去看,我们可以当做一个进度条:业绩达到多少?协同做成什么样?有没有正式晋升考试?正式晋升述职?小组会议考察?这里面有些是数据可见的,有些是人为评定的,可以当做一个实际参考,但也有些模糊。
从培训赋能角度看,(我们参考一下圈外商学院的划分)
——L1阶段适合优秀/资深员工(掌握结构化思维和表达、独立思考习惯、打造个人品牌和学会时间情绪压力管理),需要提升的课程是:思维提升、人际沟通、高效能管理等。
L2适合管理层,要学会激励下属、向上管理、解决问题、战略分析、演讲和沟通的能力。也就是提升人际、思维、沟通和效率。
L3,高层,学会战略战力、领导力、管理经济学、财务分析与决策、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去捕捉市场机会,优秀运营流程,掌握定量决策艺术等等。
这样划分,那是不是也等于,个人满足这些能力,就会距离正式晋升,更近一些,或者直接达到呢?就像我们去面试,招聘信息上面所阐述的。
所以这个距离如果这样看,就是与这些确切的满足点的差异。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外界因素,“先储备着,等机会(也就是等岗位缺口)”“看某决定性领导的偏好”“看公司的大机制”等等。
有些公司可能喜欢用业绩最强的领导者,有些公司相对客观一些,知道做领导需要更多的协同资源整合能力,一旦成为管理就从单兵作战,变成协同辅导整合一些兄弟一起做1+1大于2的事。
6.绕了这么一大圈,我们再转头来看一开始的问题,自己距离所想要的到底差多远,这其中的距离,在于想要的是否具体,想要的是否可达成,想要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否真的想得到,想要的有哪些三方因素影响,是有数据达成即满足,还是模糊的争取看机会。
这其中的答案,在每个人所定下的不同的目标,也在于每个人所拥有的不同的经验认知所采用的不同方法,更在于那些可以直接影响达成目标的人,但说白了,距离有多远,不是谁去说去定的,关键还是在你自身。
你想距离有多远就有多远,还是那四个字,借假修真,千万别十年如一日的路演着自己的各种梦想和计划,却从来没有迈出一步。
就像很多人的梦想都是环游世界,但却连从自己家到火车站怎么去都还没有了解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