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3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

201903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

作者: 香树维拉 | 来源:发表于2019-03-31 16:24 被阅读0次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

总论

总的来说,这本书包含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而且作者本人,因为有专业实力,有中美对比,有沟通材料,所以很多建议都给的很中肯。
基本上是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全书
然后内部第二层包含空间和变量。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趣点

专业道路很难的,标准也很高。对文化水平伤害也大,不是特别天赋+特别爱好,不建议。

音乐学院毕业,可不是好歹能做个钢琴家。也有很多人非常努力,非常有才华,但并没出名,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多的是。
我的意见是,如果孩子没有特别的执着,比如每天不弹琴就很难过,那慎重考虑读附小附中,一旦进了这道门,路就窄了
梦想值得鼓励,但一定要预期到最不好的结果是什么,孩子和家长能不能接受,特别是家长,要把自己的思想调理好,给孩子好的引导
对专业道路的追求不是学琴的第一目标,音乐的感染进入生活会伴随一生。
教学提倡乐趣,对曲子的理解。
按照法国人的思维,钢琴是用于表达爱的,对父母之爱,对情人之爱,对伴侣之爱,但我陪听到现在,没有一个老师提到这个爱字,只是在强调指法、技巧什么的。
学到第二三年时,就已经确定不会走也不愿意走专业路线了。但他们仍然坚持弹下来,直到考一个还不错的级别,或是索性考过 10级为止。坦率地说,我在国内各个城市所接触到的琴童群体里,这种类型是数量最大的。他们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在音乐上有些天分、情商颇高、家长非常支持学琴。
我的建议是,该是时候让钢琴真正融入生活了。练琴时间和上课次数不用像以前那么频繁,现在是为自己的陶醉、享受而弹。
孩子们该如何和音乐相处?和音乐相处,这听上去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你会考虑如何和好吃的食物相处,如何和漂亮的衣服相处吗?不会,你在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就自然而然会以一种快乐满足的心情去享受它们。音乐亦是如此,动听的旋律会让你在听到它的那一刻起,就被深深地吸引。
其中不乏小时候因为被迫练琴,而对钢琴有厌恶情绪的,他们可能在十几岁的时候,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碰钢琴了。然后,总有那样一个契机:他成熟了,恋爱了,失恋了,成功了,失败了??然后,他慢慢坐到钢琴跟前,弹奏一首他曾经觉得枯燥无味的曲子,发现琴声如同温柔的手,抚过他的心灵。
可以业余,练习不能随便
我要说,没有抱着非常功利的目标送孩子学钢琴,这很好。但“随便学学”这四字却是绝对错误的态度。业余,不代表可以随便。的确,很多家长送孩子学钢琴,只是为了陶冶情操,事先就想好了不走专业道路。但家长起码要保证,在孩子学琴的这几年中,学到的知识是正确的,培养出的习惯和性格是可贵的。
多鼓励,80%肯定,20%指出问题,弹的不好不值得批评。育人为本,幸福一生。
其实弹钢琴,摆对姿势不困难:把双手放在身边自然垂下,再抬起来放到琴键上,就是一个正确的姿势.
放松,姿势就会正确不要责怪孩子姿势不正确,先从其他地方找原因。记住:身体上的紧张,都是思想和心理上的紧张造成的
很多记者问过我有没有偶像。我说绝对没有,因为偶像意味着盲目的崇拜。对小孩子来说,每一个勤奋、独立的大哥哥大姐姐,都可以是榜样。我最不赞成给孩子“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谁谁谁”的压力,我也不认为在孩子还不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的时候,就给他树立“只有成为这种人才是成功”的观点。

  • 举一个我深有感触的自家的例子。我爷爷茅以升在我心目中是很了不起的伟人,他教育孩子的标准就是成名成家。结果我爸爸他们兄妹六人,没有一个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名成家的,但其实他们都是教授,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在外人看来他们已经很成功了,但他们自己从来没有同感。我伯伯是哈佛的博士,在联合国机构做总工程师,可他一辈子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很压抑,很失落。因为他没有成为像自己的父亲茅以升那样的人,没有成为茅以升第二。成功的定义不应该那么狭隘。
  • 还是那句话,艺术家的成功,是不能一味去模仿的。每一个人有与生俱来的才能,有基因决定的性格,有不同限量的能力,更有命中注定的运气。家长可以做的,是尽量开发自己孩子的能量,在允许的条件下促使孩子做一个努力、勤奋、有文化、好性格的“幸福人”。
    考级和比赛有专门不同的要求和特点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谦虚只是在琴房里的美德,但在舞台上却是要不得的缺点。到了台上,就要有“我是最好的”的自信。
    先参加一些较小的、本市的、学校里的比赛,让孩子在小比赛上得得奖,不要把心放得太远、太高!选择的曲目一定要做到扬长避短。比赛不是要比谁弹得难,是要比谁弹得好。小琴童选的曲子对自己来说再难,在专业评委的眼里看起来仍然是比较寻常的曲目,只是因为一些难度而发挥不佳,他不会给打高分的。
    虽然大家对选手的技术水平都很肯定,但究竟打 9. 2分还是 9. 3分就是绝对主观的了。好选手也不可能次次都是第一名,但可能经常进前五名。所以,绝对不能因为细微的名次差别,而对孩子作出苛刻的批评。
    孩子参加比赛的节奏应该是:先去参加选手水准弱一点的比赛,宁愿矮子里抽将军,让他有充足的自信。从这些水平普通的比赛开始,一步步来。
    小时候,少年宫的比赛是比着玩的,但现在,参加北京市青少年钢琴比赛就有人关注,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这个奖项就有参考性。另外,在钢琴比赛中,针对较小年龄组的赛事,获奖选手女孩多。但年龄越大,获奖的男孩子就越多。有名的钢琴家,男多女少,我现在听过演奏的几个天才琴童,大部分是男孩。性别上的差异虽然不绝对,但家长们也可以作为参考。
    残酷的现实是,第二名虽然也很好,但和第一名比,可能就签不到巡演,出版不了录音唱片,虽然很遗憾,但这是艺术比赛的残酷现实。
    通常来说,越难的比赛,曲目量就越大,准备的时间就需要越长。像国际钢琴比赛这种级别的,提前两三年准备的大有人在。对于程度较深的琴童来说,提前半年左右准备比赛是完全应该的
    关于考级
    八月份考级,三月份就开始练。几首乐曲让学生翻来覆去弹上个小半年,到最后没有享受,只有机械的练习,不要说孩子受不了,我们做大人的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过于强调考级,对考级以外的曲目涉及得非常少,孩子就只拥有那几本考级的谱子,其他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在乎。我见过无数个孩子,在上我的大师班时我问他:“你弹什么曲子给我听?”回答是“六级练习曲”,或“八级奏鸣曲”。我再问:“是哪位作曲家写的?”回答“不知道”。我学了这么多年音乐,殊不知“不知道”这位作曲家在中国如此走红。
    对曲目的速度、力度和音乐表现也要做到淋漓尽致才对。学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报名考什么级,让孩子见见世面,也能够多练习背奏几首考级曲,作为以后的保留曲目也不错。不要年年考,也不用每级都考,要按照孩子自然学琴的行程。

    学琴小技巧

    按空间分列如下:
  1. 上课
    上课的时候家长该不该陪?能不能发言?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绝对应该”,第二个是“绝对不可以”。
    在每一堂钢琴课之间,家长最重要的任务无非是两个:一、帮助孩子记下老师对下一堂课的要求;二、帮助孩子在一周内顺利完成老师的要求。
    接他的时候,妈妈别忘记问他,今天老师跟你说了什么?今天哪个曲子弹得好?哪个弹得不好?今天学的最难的你觉得是什么?让小孩子对这堂课有一个重新的回忆。这时候的妈妈,虽然不陪着上课,但却仍然是老师最好的帮手。
    在长期的讲学中,我还经常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让孩子在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曲子上停留的时间太长。这是我很反对的,这往往是孩子厌恶弹琴的开始,要知道,孩子在一个曲子上暴露的缺点,未必须只能通过这一首曲子来得到改正,可以换另一首有同样功用的曲子试试,边往下弹边纠正错误。我认为,孩子在一首曲子上,绝对不该停留多过两到三个月,如果超过,这时候,家长要去和老师沟通,暂时停掉换别的曲目。
    做家长的想换老师,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也不要因为学校的解释就放弃自己的想法,这是必然的需要。不会有一个老师,能自如地从 4岁教到 14岁。
  2. 在家练琴
    暖对钢琴是不利因素,特别是绝不能把钢琴摆在暖气出口附近,否则暖风会对琴造成非常大的损害。至于冬天怕孩子练琴冷,把取暖器放在钢琴附近更是不对的,热源可能会损伤钢琴构件,导致音质下降。
    其实除了拿琴谱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包括每天练琴选在什么时间段,除了必须要完成的作业外,今天还想弹哪些曲子等。中国家长对孩子很多时候很溺爱,上完课就给他买零食或买玩具什么的,但是真正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还是差一点。道理很简单,自己做主,有更多的权利,也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不要看轻孩子的独立能力,他完全可以理解并做到这些。
    一旦开始练琴了,那练琴的时间里不可以轻易离开琴凳。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规定一个中间休息的时间,一切“喝水,上厕所”之类的借口都必须在休息时间里完成。

    到了 6岁了,有三到四本不同的琴谱,时间也依次增加。多增加一本琴谱就增加大约 15分钟练琴时间
    如果有好几本曲子需要练习,家长最好能够规定一个曲子练多长时间,而不是练几遍。
    以几遍来计数,孩子容易应付了事,会越弹越快,只想完成规定遍数就可以,以时间计算,他就不会那么赶,而是更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地领会曲子的内涵。
    孩子练琴要有进步。不论是练半个小时还是 6个小时,每天都应该有显著的进步。这说明他对钢琴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率的。视谱和背谱都不应该是太困难的事情。学新曲子,到背旧曲子,都应当是自然和流畅的。充分具备表现力和表现的欲望。如果让孩子走艺术家道路,第一重要的就是性格:一个外向的、有表现力的、愿意展示自己的、充满自信的和热爱舞台的性格是必不可少的。
  3. 学习之余
    我的意见是,多听音乐会,交响乐、合唱各种形式都去。童声合唱特别要带孩子去听、去看。包括多媒体的音乐会、动画片的音乐会,这些都非常好。不一定要特别古典,即使有一定流行音乐的感觉,也无所谓。孩子学钢琴但未必一定要听钢琴的独奏会。妈妈如果喜欢听理查德 ·克莱德曼,孩子也不是不能听。芭蕾舞剧?带孩子去看。音乐剧?带孩子去欣赏
    但说到听音乐会,我一直不建议让太小的孩子去,哪怕是四五岁已经开始学琴的孩子。因为音乐会一般都要一个多小时,孩子很难坐得住。要等孩子有一定的忍耐力、克制力了,才能允许他们去听音乐会。一旦孩子做好了准备,家长要以身作则,在音乐会进行时不能说话,不能走动,保持绝对的安静。不能迟到,不能早退,即使听不懂也不能发出声音。
    背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选择几首旋律活泼的乐曲作为保留曲目,保证能够随时背奏,这样无论是对增进孩子的演奏能力,还是赢得自信都很有帮助。
    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乐谱是有局限性,是黑白的。没有乐谱的音乐世界才是灿烂的,才是多变的。

    change log

  • 190320 初稿
  • 190331 修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3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ku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