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铜博物馆举办临展“玉叙尊古”,展期从2025年6月7日至9月7日,以山西和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藏玉器撑起展览。所谓“尊古”,是指中华文明“尊古而不复古,守正而不守旧”,以玉器说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展览分为三个板块:守礼、慕古、开新。
以前对玉器素无了解,这次借着要讲解临展,学习了一些玉器相关的知识,今将笔记做一整理发出。鄙人学识浅陋,必有错漏,如有指正,不胜感谢。
一、何为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我国古代以美石为玉。
广义的玉包括各种材质,古代有“四大名玉”的说法,是指新疆的和田玉,成分为透闪石和阳起石;陕西的蓝田玉,成分为方解石;河南的独山玉(南阳玉),成分为蚀变斜长岩;辽宁的岫xiù岩玉,成分为蛇纹石。也有说绿松石是四大名玉的。其他如翡翠、水晶、玛瑙、青金石等均可称为广义的玉。
当我国开始开发利用新疆和田玉后,和田玉以其质地细腻温润,光色晶莹,是其他彩石无法比拟的,成为国人心目中的最好的美玉,地位高于其他玉石。但和田玉价高路遥量少,其他彩石也一直使用,只是和田玉更为人所重,即所谓“贵玉贱珉mín”(珉mín:像玉的石头),狭义的玉特指和田玉。
和田玉解放前称“和阗玉”、“于阗玉”、“昆山之玉”等,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掠夺走大量和阗玉和翡翠,经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进行化验分析,第一次揭示了其比重、硬度、成分、结构等,和阗玉摩氏硬度为6~6.5,翡翠摩氏硬度为6.5~7,因其软硬不同,加上日本学者的翻译,称“和阗玉”为“软玉”,翡翠为“硬玉”。解放后改称“和田玉”,是为了与新疆和田的地名一致。许多学者认为“软玉”“硬玉”的叫法并不科学。
2017年发布的《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中仍然使用“软玉”名称,“软玉”(“和田玉”)也不特指新疆所产,而是成分为透闪石和阳起石的便可以称为“和田玉”,所以现代的“和田玉”概念上不特指产地,其产地有新疆昆仑山、阿尔金山、青海格尔木、俄罗斯贝加尔湖、辽宁岫岩县、台湾省花莲县等多地。
二、玉器的分期
许多学者做过不同的分期,例如从玉的功能角度说可以分为:
1、美玉阶段(6000B.C.~3500B.C.)美石为玉,装饰为主。
2、礼玉阶段(3500B.C.~商末)玉被神化,软玉为尊。
3、德玉阶段(商末~西汉初)君子比德如玉。
4、吉玉阶段(西汉初~魏晋南北朝)玉有辟邪保吉功能成为民众共识。
5、民玉阶段(隋唐~宋元)玉器走向民间。
6、福玉阶段(明清)祈福成为主流题材。
故宫的杨伯达先生从工艺美术发展的角度分为六期:
1、孕育期 新石器时代(5000B.C.~2000B.C.)
2、成长期 夏商西周(2100B.C.~770B.C.)
3、嬗变期 春秋战国(770~221B.C.)
4、发展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221B.C.~A.D.589)
5、繁荣期 隋唐五代宋辽金(A.D.581~A.D.1279)
6、鼎盛期 元明清(A.D.1271~A.D.1911)
下面将探究一下我国玉器的发展史,至于玉器分期,众说纷纭,就只按历史年代序列做一陈述,所述挂一漏万,以中华文明之浩瀚深远,只能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