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三十三岁,是一个六岁孩子的妈妈。三十岁开始有强烈的想法,我要写作,终身追求。我又是一个充满现实感的女人,我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懂“人无法平地起高楼”,我懂成为意义非凡的大作家难有几人。因此,即便想法强烈,也迟迟没有实质的行动。我给自己的时间是十年,十年后再开始,等工作得心应手、等孩子不再淘气磨人,等我有了积淀。我的想法与现世的“立即行动论”迥然有别。脚步是一寸一寸、一点一点的,也许到死我都还在山脚下奋斗。
我想要的只是一种慢慢的踏实感。 这三年,我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坚持读书并写下读书感悟,一是坚持写日记。其他时间,除了糊口和基本的生存交际,我都献给了孩子。我深以为自己首先是母亲,其次才有自己,二者有缓急之分,却无轻重之别。至今,写下三个日记本,十多万字的读书感悟。 这三年,我一直在读书。文学类的、儿童教育类的、心理类的,哲学类的,有些书我分不出门类。三十岁之前,除了教科书和所谓的“必读科目”,我不看书的。谁都知道读书好,但我却每读一本不知好在哪里,没有意思。三十岁之后,读书的渴望却突然爆发,这都归功于成为妈妈的身份转变。我开始思考要养育一个怎样的孩子?该如何做个合格的妈妈?我在网上找一些零碎的答案,依葫芦画瓢,结果可想而知。我焦虑不安,连婚姻都因孩子出现了裂痕,甚至有些不幸。
别人的幸福是从何而来的?为什么他人能在生活面前谈笑风生、举重若轻,而我却不能?我需要答案,也需要排解。一般的闺蜜情怀已经无法解救我,她们无非就是肯定你的正确或错误,隔靴搔痒的安慰,八卦或者抱怨跟你同样倍感不幸的人生。这些对于那时的我,不过是一时的撒欢解气,根本触及不到深固的问题。 在苦闷面前,我选择了书。第一本读的是余华的《活着》,第二本是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极大极深。现在早记不清晰书的内容了,只觉得一些自己似乎早就明白的道理,在作者“一针见血”之下,才算真的懂了,相见恨晚,早该成熟的心智此时终于被补上了一课。读书,讲究的是与一本书的缘分。我曾这样写道:“把时间当朋友,甚至恋人,他陪我一起慢慢变老,陪我作下有意义的事,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努力是应该的,不是可以选择的。用臻于完美的心态去准备要完成的事,越是重要越要变态的准备,机会就会不期而至。”心智不是一刻就能成熟的,我们需要慢慢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用勇气去克服,用生命去改变,心智问题至关重要到了生命的骨骼里。当意识到自己心智不熟时,才是真正成熟的开始。
后来我又读了《少有人走的路》、《不抱怨的世界》,人生的路途豁然开朗,哪怕阴雨密布,也要走得荡气回肠。人在困难和坎坷前,如同骑虎,要么抓住不放驯服它,要么被吞噬不见;又如同路遇恶狗,拿出不怕的气势,它自会怕你三分。 一年悲戚一年难,当我走过那段煎熬的日子,回首间才有了“全局感”,我终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清自己。读书真好。最好的遇见是王小波,我喜欢这个幽默、智慧、深具想象的男人,读罗素,读《百年孤独》、《基督山伯爵》、《呼兰河传》、《曾国藩家书》、《论语》……我真是被精神的世界深深所吸引,原来人可以有这样一种活法,我们一直说的精神,不单单是物质的对立面,它奥秘而无限宽广,全凭个人去探索、遨游和想象。人即使身陷囹圄,只要精神自由,谁也无法囚禁思想。 这样的经历,让我对这些大贤敬佩不已,我这颗今世的脑袋不如百年千年前的脑袋。文学和思想都是奇妙的东西,什么叫人不能永恒,但精神可以、文字可以。如果能凭一己之力,使深陷泥淖的人走出困境,那该是多好多好的事情。哪怕我这一生只能帮到这样一人,也必是此生的骄傲吧。我想到文字大概是帮助人类最宽广、绵长的可能了。
一直在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是不同的。活到三十几岁,我终不再糊涂,这是我三十几年活着的意义。我想成为一个有才华、有智慧的作家,给人以美、智慧和乐趣。那些能写出千古共鸣的人物是何等了不得啊,能一语叩击人心最深处,又是何等通达的智慧啊。
我一直觉得好的东西是千锤百炼得来的,肯下苦功夫,得来之物没有十分也有八成的好。无论是日记,还是读书感悟,我都不希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复制一般,不过多了几页字迹。我看到自己没有提高,很是焦虑。我不能再单练,所以决定要把文字写在网上,供人查看以便自我督促,如同在人前才能表现最有德行、最有观感的自己,在人后是不能做到最好的自律的。
人总赋予开始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本以为这一开始要轰轰烈烈,不想还是平平淡淡。我为什么选择在简书上有个开始?因为我热爱写作,并希望通过积淀和历练,变得才华横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