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两次童年,
小时候,是妈妈陪你过的童年,
长大后,是你陪小孩过的童年。
☆ 50年代
1950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儿童节。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代。

那个年代的孩子们都是“劳动小能手”,常下乡劳动、做家务。那时候街头巷尾都是游乐场,“斗拐”、“摔跤”、“跳绳”...朴实而快乐。

1955年的一部《祖国的花朵》,赋予了红色年代的儿童们“花朵”的专称。而电影中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传唱至今。
☆ 60年代
60年代的孩子,在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中成长。雷锋、焦裕禄、草原英雄小姐妹深入人心,早日戴上红领巾是孩子们最大的愿望。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就是从60年代开始传唱的。

那时候也诞生了很多经典游戏,滚铁环、跳橡皮筋、踢毽子、老鹰捉小鸡…

☆ 70年代
陪伴70年代孩子们的是样板戏和小人书,听的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看的是《鸡毛信》、《小骑手》,很多人能倒背如流。

那时候小姑娘们玩跳房子、丢沙包、踢毽子,男孩子们趴在地上玩弹珠、摔泥巴、打弹弓...玩耍的时光过得飞快!

最时髦的装备是军绿色的书包,最新潮的玩具是铁皮发条青蛙,最流行的零食是爆大米花。

☆ 80年代
80年代的孩子们见证了改革开放,电视和小霸王逐渐取代弹珠和沙包,《黑猫警长》、《葫芦娃》大战《魂斗罗》、《超级玛丽》。

那时候很多小朋友有了自己的坐骑小自行车,六一文艺汇演,都要把脸蛋涂成小苹果。

果丹皮、酸梅粉、麦乳精是受欢迎的零食,最幸福的就是夏天能吃上白糖棒冰,喝到橘子汽水。

☆ 90年代
90年代,是社会变革最快的一个年代。90初的孩子们还围坐着看《猫和老鼠》、《唐老鸭》,90末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电脑网络了。

到了六一游乐场是最热闹的,大街上播放着港台流行音乐,小虎队、《白娘子》、《家有仙妻》家喻户晓。

城市的小朋友已经吃上了肯德基、麦当劳,而小浣熊干脆面、大大口香糖、娃娃头雪糕等零食更是层出不穷。

☆ 00年代
千禧年过后,社会越来越多元化,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课后时间被各种才艺课、培训班填满,但他们也通过网络了解了世界,爱好广泛,更具个性。

《流星花园》等偶像剧风靡一时,周杰伦、蔡依林、SHE的歌都能哼上几句,《哈利波特》的魔幻世界伴随着一代人成长。

孩子们的零食多种多样,除了各种包装的辣条、坚果、冰激凌,进口食品也大量涌入市场。

☆ 10后...
时至今日,50后、60后都有了第三代,70后、80后也有了自己的孩子。10后的孩子们活跃在爹妈的朋友圈。


每代人都有不一样的专属记忆,但都有着一样的快乐,记忆最深的是家的温暖,最念念不忘的是妈妈做的饭!
用好盐,做好饭。
鲁晶盐,留住童年味道。

* 老照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