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以上为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内页


以上为余冠英著《诗经选》内页
这首诗,传统解释认为是一个女子望见梅子落地,引起了青春将逝的伤感,希望同人马上结婚。
百度百科所选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文是: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快开口莫再迟疑。
从上图可见余冠英先生的译文意思大体相同,只是用韵不同。
传统解释认为“摽”读biào,是坠落的意思,“顷筐”是名词,“塈”是取的意思,所以认为“摽有梅”是起兴,有比喻的意义。
但是,流沙河先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全诗写实,写的是女子抛掷梅子给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以求婚的现场;“摽”读pāo,也就是抛,“顷筐”是倾筐,也就是倒掉筐子里的东西,“塈”读gěi,给的意思。详见下面《流沙河讲诗经》内页:




我以为极有道理,首先,这“摽”之读抛本就有之,“顷”解如倾属同音相训或同音相假,“塈”,我们看到大多读qì,都解为取,按同音相训原则,解为弃也应是可以的。
同时,照生活常识和逻辑来讲,传统理解也不大讲得通。第一,树上水果自己并不是轻易能掉的,没有外力并不会集中掉落,一树梅子掉三成得多少时间,掉七成直至掉完又得多少时间?第二,等梅子自然落地时,不是熟过头了就是烂了,用筐子取来干什么?要多此一举么?
所以我倾向于流沙河先生的说法,而且更有民歌的味儿:
抛起梅子打哥哥,筐里只剩七成果。
我追求的那哥哥,快择吉日来娶我。
(一说“吉”是吉士,后二句则可译作:
看上哥哥那么多,就等一个来娶我。)
抛起梅子打哥哥,筐里只剩三成果。
我追求的那哥哥,就趁今天来娶我。
(与上二译对应,后二句可译作:
看上哥哥那么多,等个今天来娶我。)
抛起梅子打哥哥,倾倒筐儿一下泼。
我追求的那哥哥,等你马上告诉我。
(一说“谓”同会,末句可译作:等你马上约会我。又为与上二译对应,后二句又可译作:
看上哥哥那么多,就等一个告诉我或就等一个约会我。)
其实,我更倾向于二译,因为传统注解既说“庶”是众,“士”是未婚男子,但很多人在串讲或译文时又把“庶”丢了,看不到众多的意思了。同时,如果诗真是写以梅为媒、抛梅招亲的民俗活动的话(又完全有可能是真的),现场一定有很多男子,抛出的梅子打中的也绝对不只一个人,所以用个庶字。那么多帅哥,女子只需一个,一筐梅子抛完,却又一个应招的也没有,那个急啊、羞啊、冏啊,都上来了。这首诗就更活了。如果是只有一个男子,一个追着打,一个老是承受打,却不应承亲事,反倒没意思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