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秉持本心,透彻人世,切勿迷失
早点妥协,早点享福
—— 淡看世间,修德养心,治国齐家
人类从和自然斗争,到和个人斗争,到族群之间的斗争,到不同的利益阶层斗争,人类在不断的斗争,正这一场场的斗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人类是如此的好斗,斗争犹如发动机驱使着人类前进。
每一次的斗争,我们总要高举着一面“伟大”的旗帜来掩盖我们的世俗目的。我们在和一个人斗、和一个利益集团斗、和一个企业斗、和一个城邦斗、和一个国家斗。说到底,这一切的斗争都是我们本心在和自己的欲望(自己对金钱的欲望,和自己对权力的欲望))斗争失败的结果。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说到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心是一颗无善无恶的心,或者说是一颗中正的心,但人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成长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欲望,欲望就让我们有了另外一颗心,我把它叫做世俗的心,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本心与世俗心之间的较量。
弘一大师说:“不经历红尘,怎能放下红尘!”一个人不经历怎么能有体会,世间事事物物在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体验来诠释着这个世界,我们通过别人的视角看世界,那终归是别人的世界。我们不能在别人的世界中生活,唯有我们自己体验,去获取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去用我们自己是视角认识世界,这才是我们自己的世界。经历红尘不过是为了用自己亲身体验去认识这个世界,最后还是要放下这一切俗世爱憎欲的。其实这里还有一个要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我们时时刻刻带着一颗本心在红尘中滚打,这样方能在经历中看得清楚事物,看到别人的同时也看到自己,如此才不会被红尘俗世所迷,在世俗的怪圈中打转。
在这红尘俗世中一切都会滋养我们那一颗世俗的心,而我们世俗的心越被滋养,我们的本心便越是迷茫。斗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但是每一次的胜利都会滋养我们的这一颗世俗的心,于是我们越斗越勇,我们的欲望越来越膨胀。 每一次的失败都会让我们感到失落,但是我们奇妙的是它给我们带来却是越挫越勇。如果这里失败了我们会选择一个新的环境,继续斗争,不断的向前冲。一次一次的失败不仅没有让我们停下对欲望追求的脚步,它居然和每一个胜利产生了一样的效果,一样的在滋养我们这颗世俗之心。或许在到垂暮之年,静静的想想才发现,原来人生不过是在得得失失中不断循环而已,所谓得失的区别只是在于物质的得失而已。这颗世俗得失的心让我们把我们的视角一直盯在物质的获得与否上,其后果是让我们内心只装着对结果的期待,却错过一路的美好的风光。
《大学》说我们人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就是人的成长阶梯,其实我的理解这便是世俗。可是又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便是要我们保持本心,如果与前联系起来,就是要我们带着本心走向世俗。可是往往每一个都一样,离境则明,入境则迷。当自己到了这个情境中就没有办法看清自己的心了。《大学》有一段写到: “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段话给与了我以启示。那些影响我们有一颗中正之心的原因,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的。当我们一个人有忧愁、恐惧、愤怒、高兴等情绪的时候,心都一定不会是中正的,这是必然的,所以现代管理学说:作为一个管理者或决策者,当带有情绪的时候,他的决策往往是有所偏颇的。那么我们生于世俗,怎可能没有一颗世俗之心呢,那有要不忘初心,有没有解决方案,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我们当遇到这些形形色色的世间人事时,我们要知道哪些事物、哪些人会让我们产生喜怒哀乐的种种情绪,当遇到这种境况的时候,要来一招“心不在 焉”。心不在焉,如果让我来理解就是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东西都不吾心,只是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存储在我们的记忆库里。如此方能初心不染尘,俗世任逍遥。当我们时刻保持这种本心,才会发现一切事物有正有反,有黑有白,而黑白是非真正的不同之是名不同而已。而好坏之分原是我们内心的分别心!
如果引庄子《齐物论》来看,我们一切的喜怒哀乐就犹如风吹过不同的物品中产生出的声音,以无我无偶之心听之,一鸣鸣而已。我们在世间所有的斗争其实不过就是一场美丽的误会,我们以为我们在为我们自己斗争,其实我们人只不是欲望的奴隶而已。人生的困惑不外乎因作恶害怕报应,最后难得心安,终日惶惶;成天抱有侥幸,不顾因果报应,终酿恶果,悔恨终身。想清楚了,其实一切都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如果我们人以善为本,尊重因果,必定心安礼得,自得逍遥。
沈良
2018年11月2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