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惯的改变为什么那么难
在阅读《掌控习惯》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觉得改变自己的习惯,尤其是坏习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有非常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来,包括我曾经从180斤减肥到140斤的经历,我都佩服自己当时是怎么做到的,我觉得如果让我再来一次,我绝对无法完成。还有一段时间,我曾沉迷于刷抖音,每次一下班回家就会打开抖音,不知不觉刷着刷着就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晚上就没了。我内心充满懊恼,也知道刷抖音这件事情是及其浪费时间而且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每次只要打开抖音,这个过程就像机器开始自动运转一样,完全无法停止下来,仿佛大脑都失去了控制。
相信大多数人生活中都有多多少少的坏习惯,也想要养成一些自己想要的好习惯,但是却屡试屡败,苦苦挣扎,这是因为我们都没有掌握习惯形成的奥秘。
2. 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掌控习惯》告诉我们任何习惯的形成都会经历 提示——渴求——反应——奖励 四个阶段,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习惯都无法发生。而当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重复了无数次之后,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成为大脑的自然而然的行为,不需要经过处理就会自动反应,这也就是你的习惯。现代人尤其是我们年轻人大多数都有沉迷看手机的习惯,其中微信相信更是大多数人使用时间最多的软件,如果用习惯四阶段来分析一下微信的成瘾性,不得不佩服其深谙人性。
微信是如何让我们沉迷其中的呢,
提示:微信很清澈的滴滴一声提醒你,有消息来了,而且可能是对你很重要的消息
渴求: 这个声音进入你的大脑,让你非常想要知道消息的内容是什么
反应: 这时候你随手就拿起手机打开微信查看消息
奖励: 你看到了消息,可能这个消息让你很兴奋或者很悲伤,但是你的大脑都得到了满足
当这个过程不断地重复之后,看微信消息和大脑得到满足就建立了最直接的联系,可能有时候有些消息压根无关紧要,但是对不起,这时候只要听到微信滴滴的声音,你的大脑就会误认为它很重要,想要看消息得到满足,你会无法控制自己去看微信消息。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习惯的力量是不是太可怕了。
3. 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
如果仅仅知道习惯怎么形成,但是却不告诉我们改变习惯的方法,那也是耍流氓,但是作者还是很厚道的,交给我们改变习惯的四大定律,也对应了习惯形成四阶段。
提示—— 让它显而易见(好习惯),让它无从显现(坏习惯)
渴求——让它更有吸引力(好习惯),让它失去吸引力(坏习惯)
反应—— 让它简单易行(好习惯),让它难以实施(坏习惯)
奖励—— 让它令人愉悦(好习惯),让它令人难受(坏习惯)
关于习惯的提示,作者给出了让其显而易见的标准执行模板,就是我们要给自己明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其实人最怕的是模糊不清的东西,就拿运动这件事,如果你今天选择早晨在家运动,明天中午去公园跑步,后天又晚上去健身房健身,那么你的运动习惯大概率要半途而废,因为每次运动前你需要思考要怎么去做这件事,这违背于习惯是大脑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按照特定的执行意图公式:我将于【时间】在【地点】【行为】,长此以往,你会将新习惯与特定时间和地点相结合。
就拿我健身的例子来举例,之前也确实制定了明确的计划,每天下班后去健身房健身2小时,但是这样的计划有时候常常被突发的公司会议,或者加班打乱,这导致我的行动无法形成连贯性,同时无法满足计划也形成了挫败感。
那我要怎么做呢,早晨这段时间是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会被其他突发事情所干扰,所以早晨可以作为上班族运动的不二之选。早起后在小区内跑步5km,同时配合在家中做一些HIIT运动,简单可靠。而健身房可以选择在周五下班,周六,周日这些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这样子我的整个运动行为就非常符合执行意图公式,目前执行的效果非常满意。
小感悟
最近读书有特别大的感悟,就是将书中的知识与你的生活,和你的痛点相联系的时候,常常有一种醍醐灌顶,如获珍宝的感觉。有时候真的不是读书没有用,而是你不懂得怎么去用书。所以我还是信奉樊登读书的一句话:读书点亮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