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上文品读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提出了一个叫“玄同”的概念。“玄同”是修道者的最高境界,“玄同”的境界就是与天地同等的境界。
达到“玄同”境界的人,用超越世俗的亲疏观念、利害观念、贵贱观念,做到在世而超世,入世而济世,从而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
老子认为,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去贪欲、脱俗气,一心尊道、向道。
在章节中,老子反复强调做人要委曲、柔弱、和气、恍惚、无为的道理,简单来说,就是做人不要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只会带来危害,所以老子才主张“挫其锐”,这样就避免了伤人和自伤,不但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别人。
继续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正:清净之道。奇:奇巧智慧。取天下:治理天下。
以清净之道治国,以奇谋来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此:指下面一段文字。
我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
是根据以下现象可以看出来: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天下禁忌越多,百姓越陷入贫穷;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民间的利器越多,国家越陷入混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伎巧:伎俩,巧智。奇物:奇事,邪事。
人心中伎俩智巧越多,邪恶怪事越容易滋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延伸下去,政令越森严,盗贼反而不断增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所以得道者说:“我无为,人民便能自我化育;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喜欢清静,人民自然会走上正道;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不多事,百姓自然富足。
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没有贪欲,民心自然变得朴实。”
本章和三十七章的意思是相对应的,而且说得更为具体,更为完整地表述了自己的政治观念。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从中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一切刑政的非议,也可以体会出老子生存的时代,战乱及权利横暴你地步,所以老子提倡“无为”治国,是受到当下环境的影响。
所谓越问越多,越治越乱,问题的出现正因多事有为所致,顺其自然,让万物自治,反而不会出现问题。
老子所说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正是看到了事物的这种相反相成的道理,而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智慧。
不得不说,老子是低估了人性,把人的性质和生物的特性给区分开了,总之来说,老子的治国理念就是太过于理想化。
但把这些知识转化成修身,齐家的角度就相当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