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禅禅海拾珠
《妄尽还源观》译注(七)

《妄尽还源观》译注(七)

作者: 3b7f0e2b54a7 | 来源:发表于2016-03-07 13:37 被阅读120次

七.入五止

本段大意:

摄二用归自性清净圆明心体,入佛甚深三昧。“入”指性相俱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是名为“入”。 诸法本来平等,同出一法界,真妄同体,入无相定才是真正的入无所入佛境界。

泯相归实,在一真法界中,无有众生迷,也无诸佛悟,观照诸法皆空,远离众生的攀缘心相,叫做“照法清虚离缘止”。此止法破除众生法执。

观人由五蕴和合,五蕴无主称为寂泊,不执著五蕴之身为我名为绝欲,所以叫“观人寂泊绝欲止”。此止破除众生我执。

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俱兴万法,法尔归性,所以叫“性起繁兴法尔止”。此止反映了体与用之间的性德作用。

菩萨心安住无念无相定中,犹如万字宝珠,万法俱现,虽现而不分别,所以叫“定光显现无念止”。

理即性,事即相。理事、性相互隐互显,互存互夺。菩萨行佛所行,入佛知见,融贯理事玄通非相,所以叫“理事玄通非相止”。

【自下摄用归体入五止门。五止门者。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当相即空①。相尽心澄而修止也。】

译文:

下面是摄取“二用”归于“一体”而入五个修止法门。五个修止法门,就是依凭前面能够修行四德的行法,证得世间浅近事相皆具空寂之性,透彻了解事相本质,内心清净而修行止法。

注释:

①当相即空:指世间浅近事相本性空寂。

【所言入者。性相俱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名为入也。】

译文:

所谓入,就是性相皆空,体性周遍法界,契入而没有契入之相,叫做入。

注释:

【华严经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译文:

《华严经》说:如来甚深境界量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契入佛境界而实无契入之相。

注释:

【又准入佛境界经云。入诸无相①定。见诸法寂静。常入平等②故。敬礼③无所观。】

译文:

又依据《入佛境界经》中所说:契入无相禅定,照见诸法空寂清净,由于能够恒久契入诸法平等之理,所以能够恭敬礼拜三宝而无凡圣之分别认识。

注释:

①无相: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

②平等: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

③敬礼:恭敬礼拜之意。又作礼、礼敬。即起恭敬心礼拜三宝。

【此乃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更无可入也。如人迷故谓东为西。乃至悟己西即是东。更无别东而可入也。】

译文:

这是因为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就在如来境界之中,已经入无可入。就好像人迷路了说东方是西方,等到明白以后才知道(自己认为的)西方即是东方,再没有其它东方可去了。

注释:

类解:

《大乘起信论》中说:“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

【众生迷故。谓妄可舍。谓真可入。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此义亦尔。不入而入。故云入也。】

译文:

众生因为迷惑,说虚妄之法可以舍弃,真实之法可以契证,等到证悟以后,虚妄之法即是真实之法,再没有真实之法可以契证了。这个道理也是这样,不需专门契入而自然契入,所以叫入。

注释:

类解:

《大乘起信论》中说:“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於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何以故。入与不入本来平等。同一法界也。起信论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是名入真如门①也。】

译文:

为什么?契悟和不契悟本来平等无差,因为在一心法界中无众生迷,亦无诸佛悟。《大乘起信论》说:如果有众生能够观察了知无念的道理,就是进入真如门。

注释:

①真如门:《大乘起信论》所立的二门之一,与“生灭门”相对。心体之不生不灭,常寂平等,称为心真如门。

【言五止者。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谓真谛①之法本性空寂。俗谛②之法似有即空③。真俗清虚。萧然无寄。能缘④智寂。所缘⑤境空。心境⑥不拘。体融虚廓。正证之时。因缘⑦俱离。】

译文:

五个修止法门中,第一个是照法清虚离缘止。即所谓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假有本空,真谛和俗谛清净虚无,空寂而无所寄托,能缘主体无分别执着,所缘客体无真实境界,不拘泥计较能所,性体遍虚空法界。证悟的时候,不再有因缘生灭。

注释:

①真谛: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变,故云谛。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

②俗谛: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又作世俗谛、世谛、有谛。‘真谛’之对称。

③即空:一切法非灭却,然后始空也。一切法无体空寂,故云即空。

④能缘:缘乃依赖、依靠、攀缘等意,即表示心识非独自生起,必攀缘外境(客体对象)方能产生作用。具有认识作用之主体为‘能缘’。

⑤所缘:为‘能缘’之对称。指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执取者。

⑥心境:意识与外物,即能缘与所缘。唐希运禅师《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⑦因缘: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之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之理。若以烦恼为因,以业为缘,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

【维摩经云。法不属因。不在缘故。依此义理故。云照法清虚离缘止也。】

译文:

《维摩诘经》说:佛法不属于因,离一切所缘。根据这个道理,叫照法清虚离缘止。

注释:

【二者。观人寂泊①绝欲止。谓五蕴②无主名曰寂泊。空寂无求名为绝欲。故云观人寂泊绝欲止也。】

译文:

(五个修止法门中),第二个是观人寂泊绝欲止。五蕴虚妄不实,所以叫寂泊,空寂无所执求叫做绝欲,所以叫观人寂泊绝欲止。

注释:

①寂泊:恬静淡泊。

②五蕴:蕴乃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1)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2)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3)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4)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5)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即身,他四蕴即心也。

【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起应万差故曰繁兴。古今常然名为法尔。】

译文:

(五个修止法门中),第三个是性起繁兴法尔止。依凭性体生起种种作用叫做性起,起作用时,森罗万象现前,叫做繁兴,本来就是如此叫做法尔。

注释:

【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乐归性。故曰性起繁兴法尔止。经云。从无住①本立一切法。即其义也。】

译文:

指真如之法,法尔自然,随顺因缘,一切万法生起,自然回归自性,所以叫性起繁兴法尔止。《维摩诘经》说:以无住真如为根本,建立一切无为有为之法,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①无住:法无自性,随缘而起,所以叫无住,故无住为万有之本。

类解: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法藏大师在《华严经义海百门》中说:“今体为用本。用依体起。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中说:“起虽揽缘。缘必无性。无性之理。显于缘处。是故就显但名性起。如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等。”

【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

译文:

(五个修止法门中),第四个是定光显现无念止。

注释:

【言定光者。谓一乘①教中白净宝网万字②轮王之宝珠。谓此宝珠体性明彻。十方齐照。无思成事。念者皆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

译文:

定光就如同一乘教中所说帝释天宫殿里面的罗网间万字轮王的宝珠,这个宝珠珠体明亮清澈,遍照十方。(菩萨)办成事情而不起心动念,凡夫众生都愿意跟随他学习,虽然成就很大的功勋,心中却不着相。

注释:

①一乘:佛乘也。乘即运载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故。法藏大师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中说:“然此一乘教义分齐。开为二门。一别教。二同教。”

②万字:卍之形,鸠摩罗什、玄奘等诸师译为“德”字,菩提流支则译为“万”字,表功德圆满万德具足之意。武则天长寿二年(西元693年)始制定此字读为“万”,而谓其乃“吉祥万德之所集”。

【华严经云。譬如转轮王①。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

译文:

《华严经》说:好象转轮圣王得到七宝一样,七宝的来历不可知,业性的来历也是如此。

注释:

①转轮王:转轮圣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其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如其次第领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轮王为四洲,银轮王为东西南之三洲,铜轮王为东南之二洲,铁轮王为南阎浮提之一洲也。相传轮王出现之时,世间也同时会有七宝(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出现。

类解:

《华严经》卷四十八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中说:“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止住于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诸所作业。六趣果报。十方推求。悉不可得。……一切诸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业果报。无来去处。”

【若有众生。入此大止妙观门中。无思无虑任运①成事。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不为二乘外道尘雾烟云之所障蔽。故曰定光显现无念止也。】

译文:

如果有有缘众生,能够进入此圆融无碍的定止境界中,没有起心缘虑,任凭自然而办成事情,就好像那个宝珠遍照,清晰显现广大的虚空一样,不被小乘和外道的错误知见所蒙蔽,所以叫定光显现无念止。

注释:

①任运:随顺诸法之自然而运作,不假人之造作。

类解:

《华严经》十回向品中说:“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又复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

译文:

(五个修止法门中),第五个是理事玄通非相止。

注释:

【谓幻相①之事。无性②之理。互隐互显。故曰玄通。又理由修显故。事彻于理。行从理起。理彻于事。互存互夺。故曰玄通。】

译文:

虚幻不实的事相与无自性的理体互为因缘,所以叫玄通。又理体通过修行才能显现的缘故,行业从理体生起,理体贯穿于事相之中,行、理、事依彼此而存在而又相互融合,所以叫玄通。

注释:

①幻相:指如幻而无实体之假相。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由因缘离散而灭,本身并无实体,其因缘和合之际,虽可形成一一之法,然实为幻假之相。

②无性: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玄通者。谓大智独存。体周法界。大悲救物。万行纷然。悲智双融。性相俱泯。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上来明五止竟。】

译文:

玄通就是指圆觉大智朗然独存,体性周遍法界,发大悲心,以各种善巧方便救助众生,慈悲与智慧互相融通,性相皆空,所以叫理事玄通非相止。上面说明五个修止法门完毕。

相关文章

  • 《妄尽还源观》译注(七)

    七.入五止 本段大意: 摄二用归自性清净圆明心体,入佛甚深三昧。“入”指性相俱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是名为“入”。...

  • 《妄尽还源观》译注(三)

    三.显一体 本段大意: “一体”即众生本具之体,从本以来,处染不垢,修治不净,不随凡圣生死流转而染污。此体自性圆明...

  • 《妄尽还源观》译注(一)

    一.前言 (一)《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作者-法藏大师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作者是唐代高僧、华严宗三祖法藏...

  • 《妄尽还源观》译注(四)

    四.起二用 本段大意: 从一体而起二用,即“海印森罗常住用”和“法界圆明自在用”。前者是海印三昧,后者是华严三昧。...

  • 《妄尽还源观》译注(九)

    九.后记 本段大意: 关于《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作者一直都有争议。孤山智圆法师根据唐中书舍人高郢《序北塔铭记》...

  • 《妄尽还源观》译注(十)

    十.附录: 附录1: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原文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1卷) 唐大荐福寺翻经沙门法藏述 夫满教难思。...

  • 《妄尽还源观》译注(二)

    二.总论 本段大意: 开宗明义,指出从极细微的现象世界可以探究到最根源的法性本体,用以说明华严“理事无碍”、“事事...

  • 《妄尽还源观》译注(五)

    五.示三遍 本段大意: “尘”无自性,依靠“真”得以成立,“真”无边“尘”亦无边,即“一尘普周法界遍”。一微尘法总...

  • 《妄尽还源观》译注(六)

    六.行四德 本段大意: “四德”是在前面“一体”、“二用”、“三遍”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发心修行的基本原则和所成功德。...

  • 《妄尽还源观》译注(八)

    八.起六观 本段大意: 止观双运,定慧双修,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三界诸法,唯心所造,心外无境,能缘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妄尽还源观》译注(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na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