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风”是讲述普通百姓的民间的爱情故事,“雅”的部分讲述知识分子国家怎么建立,民族怎么迁移的史诗,“颂”记叙的是国家典礼中庙堂中的音乐。
《楚辞》中的《离骚》是屈原的自传,祖先是谁,他的才华等等,是屈原创作的,而《九歌》是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九是指虚数,是很多的意思。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这些保留在民间歌颂神的歌曲,当然不会是屈原创作的,屈原是诗歌的整理者,更多的是楚国民间从古至今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歌曲。在春秋战国的南方,是指在湖南为主,这里比较闷热,河流很多,相比较寒冷朴素的,文化发展很久了的北方,楚国是一个年轻的民族,他们比较爱恨分明,比较多幻想喜欢神秘,喜欢怪力乱神的东西,文化里喜欢描绘神话,因此形成了楚文化的特色。北方的文化旧比较朴素单纯,都是日常生活的描绘。

神话是初民对伟大的神秘力量无法解析,就会用歌来表达对自然力量的赞美。《东皇太一》歌颂的是宇宙的创世纪的大神,像希腊的阿波罗申。《东君》歌颂的是太阳神,阅读时会感受到光线的美,是初民对自然伟大力量的赞美,像希腊的太阳神。《大司命》、《少司命》是指掌管命运生命的神。《云中君》是歌颂掌管云气的一个雨神,描绘的非常美妙,体现了南方诗文的温暖和华丽,非常浪漫。相比较,楚辞相比诗经的直观简单,会比较难读,内容比较神秘复杂。还有屈原的语言会比较具有装饰性,辞藻华丽,音调也比较起伏跌宕。因此,诗经是民间的文学,楚辞则是文人文学,贵族文学。

很多人喜欢《湘君》、《湘夫人》,他们是水神。我们看到水之蜿蜒曲折,柔情蔓延,河流的优美,人们在水中油然而生的一种爱情的萌发。既有对水的赞美,也有爱情的深情、渴望、缠绵和等待。也有人认为他们是爱情之神,九歌里的爱情感伤之歌。《山鬼》写的是住在森林里的鬼魅,像精灵之神,她行动敏捷,飘忽神秘,这是画家喜欢描绘的,有点像希腊神话的森林里的女妖、女神。《国殇》是战争之神,是战对争中为国捐躯的少年的歌颂,殇:原指未成年而死的人。写的是战争中战士死亡的痛苦,一种悲剧性的死亡的痛苦。这些是诗经中没有的,这是因为孔子不喜欢怪力乱神,那在神话消失的时光里,我们能在楚辞里看到关于太阳神、云、山鬼、命运之神、爱情之神的歌颂,这是楚辞的价值之一,希望朋友们能去读一读,不一定每个字都读懂,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感受一下其中的神话的艺术魅力。

注释: 十种神灵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天神──东皇太一(天神之贵者)、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②地神──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③人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有人认为,在上述十种神灵里面,篇首“东皇太一”为至尊,篇末“国殇”为烈士,都是男性;其余则是阴阳二性相偶,即东君(男)与云中君(女),大司命(男)与少司命(女),湘君(男)与湘夫人(女),河伯(男)与山鬼(女)。
殇:原指未成年而死,后泛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