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作者: 爱发呆的猫小姐 | 来源:发表于2015-11-07 21:35 被阅读0次

     《菊与刀》的前身是一份研究报告——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写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后来在原报告基础上加上前后两章,即成此书。此书于1946年发表后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60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是了解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菊与刀》从日本人森严的等级制度讲起,分别从行为习惯、文化观念、道德世界、人情态度、自我修养和儿童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中可以解读出日本民族历久形成的种种文化模式,包括负恩与报恩的压力、义理与自由的抉择,享乐的人情观与自虐的修养法,还有别样的儿童教育传统。这些充满矛盾的外部行为模式及内在文化价值体系,使我们逐渐窥见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级制度下日本“耻感文化”的渊薮。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日本人所理解的“忠”、“孝”两种“义务”都是无条件的。这样,作为日本美德核心的“忠”、“孝”就和中国人所理解的那种对国家尽忠和对父母尽孝道的思想区分了开来。从七世纪开始,日本就广泛吸取了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精髓,所谓的“忠”、“孝”都是汉语中的字眼。但是,两国间所不同的是中国人并没有把这些道德看成是无条件的。相反,在中国人眼中,“忠”、“孝”是有条件的,而“仁”,也就是英文中的“benevolence”(慈善、博爱),是比“忠”、“孝”更高境界的美德,西方人所指的有关人们交往的美好关系都可以用“仁”来表达。父母必须具有“仁慈”。

相关文章

  • 菊与刀

    日本这个国家真的挺奇妙的,工艺做的那么的精细,文化产业繁荣发达,科研创作也卓有辉煌。可也却做出了许多令世人痛恨的事...

  • 菊与刀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成书的战略情报书《菊与刀》...

  • 菊与刀

    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去解读看待日本,和我平时了解的日本很相似,我觉着比较客观,虽然我们之间有不堪回首的过去,但是我们...

  • 菊与刀

    菊为花之魂魄,其高洁在于它傲霜独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及文化中,梅、兰、菊、竹合称四君子。菊花的栽培历史在中国已有3...

  • 菊与刀

    因为年初到过一次日本,被日本的美丽和礼貌震撼到,回国之后仍念念不忘,预定下次再去一趟日本。也因此对日本的文化更加着...

  • 菊与刀

    日本是个神奇又奇怪的民族,神奇之处在于他能够用一个弹丸之地的资源和人力发动世界大战,却在战后发展出了仅次于美...

  • 菊与刀

    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 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德 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 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 既驯服而又不受人...

  • 菊与刀

    我读过这本书,我读不大懂。但是我觉得这体现了日本的文化。淋漓尽致。这本书真的很好 ,真的,日本的人情债,忠义勇。 ...

  • 菊与刀

    沉思-《菊与刀》 冬日的阳光从窗外偷偷地盘泻进来,微风藏在阳光的背后,淘气地落在我床前的古木桌上,一个劲儿地翻动了...

  • 《菊与刀》

    昨儿听了一本《菊与刀》,我不太懂的是为什么总是外国人来写本国的社会观念比本国人的更好,也许是旁观者清,也许是有些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菊与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bc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