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浅析《锦瑟》——中国最动人的悼亡诗

浅析《锦瑟》——中国最动人的悼亡诗

作者: 西塘别恋 | 来源:发表于2019-05-29 22:38 被阅读0次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这首《锦瑟》,爱诗者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为其代表作。此诗也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关于《锦瑟》的主题争论,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也有人说这首悼亡诗,还是说这是自伤诗、咏物诗等许多种说法。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以我对《锦瑟》的理解,我认为这是李商隐写给亡妻王氏的悼亡诗。故我将从悼亡诗的角度来赏析一下这首千古奇诗,表达一下我对它的一些个人见解。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啊锦瑟,你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这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呀!作者睹物思人,亡妻生前弹奏过的锦瑟,总是能勾起了作者对过往、对亡妻的无限追忆。锦瑟的弦是那么繁,美好的回忆是那么多。是可谓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要去解读,我们首先要清楚两个典故。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在这里,我们便要说到庄周梦蝶的诗化哲学。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不知道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然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庄周梦蝶,步入极乐,脱俗成仙;蝶变庄周,步入喧嚣,堕落红尘。”庄周通过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复化为自己的事件,揭示了人不可能正确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哲学命运。

      而李商隐,对亡妻的思念正是如此。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白天沉浸在对亡妻的思念中,所以便不可避免的会“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作者在梦境中,又回到了与妻子相伴相依的时光——“红袖添香夜读书”。素腕秉烛,灯如红豆,一缕暗香,若有若无,流淌浮动,中人欲醉。 迷离之中,阅尽多少繁华沧桑,又化作缕缕青烟。曾经幸福的时刻是多么的美妙,可美妙的时刻又是多么的短暂。美梦骤醒,作者又是孤单一人,梦中的美好悄然不在,随后而来的,又是无尽的凄凉。在这种情况下,以至于作者分不清梦与现实了:到底是自己梦到了与亡妻重逢?还是与爱妻幸福生活的自己梦到了妻子亡故?到底是庄周做梦还是蝴蝶做梦?到底现实是真还是梦境是真?或许,作者并非分不清现实与梦境,而是作者对妻子爱的太深沉。作者无法接受从美好的梦境到凄冷的现实之间的落差,无法接受爱妻早已离开自己的残酷事实,以至于让作者宁愿沉浸在虚幻的梦境中,也不愿回到冰冷的现实中。

      颔联下句“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传说中,望帝关心百姓,教导老百姓怎么种植生产,因此百姓对他十分爱戴。但那时蜀国经常闹水灾。望帝也想尽各种方法来治理水灾,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根除水患。有一年,忽然从河里逆流漂来一具男尸。有好事者便把这个尸体打捞上来。更令人吃惊的是,尸体刚一打捞上来,便复活了,开口讲话,称自己是楚国人,名叫鳖灵,因失足落水,从家乡一直漂到这里。望帝知后,召其与其相谈,甚是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便任命他为蜀国的宰相。不久,一场大洪水爆发了。这场洪水之大,和当年尧时候的洪水几乎不相上下,老百姓深受其害。鳖灵受望帝的委任,担任治理洪水的任务。他带领民众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使水流从蜀国流到长江。这样,使水患得到解除,蜀国人民又可以安居乐业了。望帝因感鳖灵治水有功,便把帝位让给他,自己隐居在西山。而鳖灵却趁机占有了望帝的妻子。望帝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十分痛苦。但鳖灵大权在手,望帝对付不过他,无可奈何,只有一天到头悲愤、哀泣而已。后来,杜宇临死时,嘱咐西山的杜鹃说:杜鹃鸟,你叫吧,把我的心情,叫给人民听吧。从此,杜鹃就飞在蜀国境内,日夜哀鸣,直到它的口中流血。

      望帝将自己对情人的无限思念、将自己的思慕之心寄托给了杜鹃鸟。作者自己在失去了爱妻的巨大痛苦面前,自然也会寻求精神寄托。作者的精神寄托是什么呢?自然是那“五十弦”的锦瑟。锦瑟弦繁,其曲哀怨,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悲感。而同时,作者情寄锦瑟,又不禁会想到爱妻玉指抚曲锦瑟的往日画面,作者不寄情其他,偏偏寄于锦瑟,又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对曾经过往的眷恋。

      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糅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可以说,李商隐是把最美丽的东西跟最悲哀感情结合在了一起。然而“珠有泪”,终究是哭也!那么,是谁在哭呢?是作者自己?还是已故的妻子?我们且先来看颈联的后半句。在陕西蓝田东南有一山,名曰蓝田山,盛产美玉。此山为日光煦煦,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尽管却无,其景象虽异常美好,但终是可望不可及。而这句,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妻子死时,李商隐三十九岁,正在长安做官。从其他诗里看得出来,他妻子是在长安死的,当时长安埋葬死人,都是在终南山。而终南山的余脉就是蓝田山,因此他妻子必定是埋在终南山,甚至可能就是蓝田山。这是夏秋之间的事,这年冬,他就去四川给人当幕僚,这首诗就是第二年春,在四川怀念亡妻时所写的。作者睹物思人,回想起夫妻相处的岁月,就想蝴蝶梦一样那么的短暂,而自己又却远在四川,不能得志返回长安,去守着妻子的坟墓。而月明之时,又格外勾起自己对妻子的想念,使作者常对月空流相思之泪,以至于泪珠儿流成沧海。而作者妻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四处奔波,妻子长年独居,在月明之夜,又怎不会想起身在远方的作者呢?又不知也流了多少相思泪。最终抑郁的死去,像一块玉一样埋在蓝田山,终究会化作灰尘。曾经的美好只可追忆不复存在,就如同虚无的蓝田玉烟,只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

      尾联拢束全篇,“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因为有了与妻子的这份真挚的感情,才让哪些苍白的年华充满了美好。可终究,爱妻早逝,这份爱情也随爱妻一同逝去。这份感情,岂是到了今天才开始追忆的,早在当时远赴四川与妻子分离时,就已经令人不胜惘惘了。今朝对妻子的悼念,这种情怀,也不是此时始感怅恨的,早在妻子去世当时,就已经感觉自己空虚所有了。今朝追忆,甚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现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悼念的苦痛心情。作者为诗,用情至此,可谓千古亦未之有几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锦瑟》——中国最动人的悼亡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fp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