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读《小说写作教程》这本书了,还是简短地说说读这本书的前因吧。也以此做为生活中每时每刻的记录之开始。
半年前,我在和莫鱼讨论写作的时候,他已在学这本书。他推荐给我,而我心思太过活络,总是被各种念头改变着我的时间安排。就连读书,也难好好精度一本书。既然要写作,一定要精度某一些书,这是我告诫自己的。
于是我开始了《红楼梦》的精读,却发现写红楼梦的笔记太难,难在红楼梦的语言不是大白话文,很难随心所欲地写笔记,否则破坏了著作的韵味。读加上写,那耗费的时间需很久,在我每日屈指可用的空余时间里,我还是舍弃了对它做笔记,只对其进行精度就好,每日一章。除去周末,每周读五章。这些都是断断续续的,直到上周我才基本固定下来。能固定下来,对我这样心性的人来说已经受益匪浅。
不是我不爱读书,是太爱读书,以致于书读得太多,太杂,却都是囫囵吞枣。趁我真能静心好好精读的状态里,莫鱼恰好启动了这本教程的精度模式。重在练笔。恰好弥补了我精度却无法练笔的状态。
我们十来人期待着,至少我是期待着,而且带着虔诚的心让自己去学习,不再是囫囵吞枣,不再是走马观花。
我想,正是这样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作者杰里在前言里的第一页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停下目光开始审视自己的写作状态。我读了这么多数,但我是在什么时间下写作的呢?
他说道:“别以为有人把你拖到座位上,然后再让你安心坐下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即使是最好的作家也会觉得这绝非易事。”
我的写作灵感最易涌现是周末的清晨。或许五点钟醒过来,突然就想写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我尽快花费4小时全部写完草稿,否则等待孩子有事需要我的时候,我的心就分散掉了。而后我需要用零碎的空余时间去修改,修改的时间与创作时间几乎相同。
这样一篇创作的时间安排,造成了我无法写多。靠一周一次的灵感创作太不现实,况且哪一天那个周末的早晨如果没有灵感,或者有孩子们的事打扰我,那就没法继续了。
那么,可以利用的更多的时间就在办公室的上午时间段。这个时间,在某些时候,会花一上午在回客户的邮件,梳理各种信息,与同事沟通各种细节,然后回复客户。在这其中会有一些零散的时间等待某个同事的信息反馈等,我会在脑海中构建邮件要如何回复,想好措辞。如果遇到质量投诉,会有一连串的应急思维模式启动。
现在想想,这样的回邮件状态和创作的状态有些接近,都需要脑力思维劳动。难怪,我会觉着,我的另一灵感时间段在上午的办公室里。
很多作者是在晚上甚至深夜创作。这是我没办法做到的。下午三点以后,我的时间基本留给了孩子与家庭。对于这个时间段的生活安排,我并不想打破。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在边上看书,但无法到精读模式,因为孩子会有各种问题来随时问我,我必须无条件地配合她,以此让她的作业、运动等任务的节奏能好好进行下去。我不喜欢因为我需要专注地做事而完全忽视孩子的需求。
而晚上,我并不想牺牲睡眠时间。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发现身边写作的朋友们为了写作都晚睡,一度怀疑自己不适合写作。我丢弃不了早睡的健康作息时间,丢弃不了陪伴孩子的时光,那么,我唯一能挤用的时间就是在办公室的上午尽快处理掉各项工作后,使劲写作。能牺牲的或许是自己的完美强迫症,告诫自己先创作吧,能写出就好,别总想着花那么多时间来修改。
坐下来,最大的敌人是手机。手机里的各种信息与联络冲击着我们。有时候,就忍不住想多说几句,时间一晃而过。此时就是需要一个定心,搁置手机,只全心投入本子下、电脑里的写作。
记得某个下午,我铺开笔墨纸砚,缓缓练一笔一画,那是静心。还记得某个清晨,我对着画布,任由彩墨在画上反复重叠涂改,脑海中构建,那是时间凝固。所有这些,都是创作的过程,多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作也是这样,守静。在那几小时里,守住了时间,守住了心,守住了大脑。好的写作状态该是如此吧,守住时光,守住唯一可安静却宝贵的那几小时,让大脑活跃,让思绪飞扬,让文字在键盘下汩汩流出,变成了给自己最私属的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