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日读通鉴‖韩昭侯筑高门(前334)

日读通鉴‖韩昭侯筑高门(前334)

作者: 已阅君 | 来源:发表于2025-03-23 21:16 被阅读0次

周纪0055   

原文:

三十五年

韩昭侯作高门,屈宜臼曰:“君必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往者君尝利矣,不作高门。前年秦拔宜阳,今年旱,君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所谓时诎举赢者也。故曰不时。”

解读:

周显王三十五年,韩昭侯建造了高大华贵的宫门。

楚国大夫屈宜咎此时正在魏国,断言说:“韩昭侯必定不能走出此门。”

有人问:“为什么呢?”

屈宜咎解释说:“这是因为不合时宜。我所说的不合时宜,不是指建造的时间有问题。人本来就有顺利或不顺利的时候。韩昭侯过去顺利的时候,并没有建造高大的宫门。前年秦国攻占了宜阳,今年韩国又遭受大旱,国君不在这个时候体恤百姓,救济民众的急难,反而更加奢侈铺张,这就叫作衰败之时却做奢侈之事,所以不合时宜。”

《资治通鉴》是编年史,公元前334年的叙述到这里就结束了,结尾要留到次年才揭晓。我们提前剧透一下:高大的宫门修成后,韩昭侯便去世了,终于没能走出此门,其子即位,是为韩宣惠王。

这段历史叙事以宫门为隐喻,揭示了统治者应有的治国之道。屈宜咎强调,政治行为的时机当与民生状况、国家局势相契合。韩国正值外患(秦取宜阳)、内忧(大旱饥馑)之际,韩昭侯却大兴土木,这是不合时宜的。韩昭侯的死亡时间与宫门落成时间相重合,暗含着史家对这一事件的批判态度:治国役民如果不顾局势与民生,统治者便会走向末路。

这一观念并非《史记》《资治通鉴》原创,其实古已有之,与《尚书》《春秋左传》等一脉相承。

《尚书》通过德政、民生与天命的紧密关联,揭示了治国的核心逻辑:统治者须以德修身、选贤任能(《尧典》《皋陶谟》),同时体恤民力、禁绝奢靡(《盘庚》《康诰》),若横征暴敛、背离民生(《西伯戡黎》),则民心向背即为天命存亡,最终导致政权崩溃。

《左传•僖公十九年》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梁国的国君为彰显权威,频繁役使民众修筑宫室与城墙,甚至虚设防御工事,民众不堪重负,最终借“秦将袭我”的谣言自毁城墙,集体逃亡到秦国,导致梁国被灭。此事件被《左传》评论为“梁亡,自取之也”,意为统治者若滥用民力、不恤民生,必自取灭亡,民众的反抗将成为政权崩溃的直接推手。

言归正传,回到韩昭侯的这个故事,我们不妨琢磨一下《资治通鉴》的叙述方式。在公元前334年,司马光收尾于屈宜咎的评论,对结局预先做留白处理,突出了道德说教,强化了谏言的警示效果。次年,司马光又刻意补上一笔,“韩高门成。昭侯薨。”用前后相续的语句的连贯性,把高门的落成与韩昭侯的去世暗中建立了关联。其实,按照《资治通鉴》开篇写韩赵魏封诸侯,然后倒叙三家分晋的笔法,司马光完全可以在公元前333年的记载中一气呵成讲述完整版的故事。之所以拆分成前后呼应的两段,其用意是突出因果关系。

不可否认,司马光是一个理性、严谨的史学家,素来反对怪力乱神,但此刻,我们还是能够隐隐察觉到他流露出的某种宿命感或天命观。司马光写韩昭侯筑高门一事,直指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统治者应当敬天保民,违者将会遭受天怒人怨,甚至政权崩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读通鉴‖韩昭侯筑高门(前33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ghv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