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居家养老” 1-7月工作情况
截至7月底,全市54个“互联网+居家养老”社区嵌入式、中心辐射式服务网点已有10个对外运营,44个幸福食堂已有18个运营,4个区级统分结合平台已建成,共整合签约1700余个线下为老服务商,已有62个街道初步具备开展“三助一护”服务的能力。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精心组织高效运转。《武汉市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实施方案》(武政规〔2018〕1号)出台后,各区迅速制定细化方案,通过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列入区政府十件实事、下拨建设资金等方式,推进工作落地。中心城区紧盯目标,分解任务,抢抓实干,全力保障“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用地(用房);今年没有硬性指标的新城区也在积极谋划和推进此项工作。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东西湖区、经开(汉南区)等区委书记、区长深入到街道、社区督导调度,分管区长靠前指挥,工作专班高效运转。

(二)督导推进建设任务。市民政局组成督导组,抢抓时间节点,对已开工的“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逐一进行实地督导,要求各区对标建设,对督导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和解决。同时,多次组织市级信息平台建设方与区级信息平台建设方就各自功能定位、模块数据对接等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指导区级统分平台建设。目前,江汉、硚口、汉阳、新洲4个区级平台已建成运营;市级平台基本框架已搭建完成,预计9月初试运行。

(三)整合资源落地服务。召开全市养老业务工作会和对接会,组织全市为老服务组织、企业与各区进行了对接,目前已洽谈、吸纳、整合有意向的各类服务承接商1700余个,包括国内知名为老服务企业,如爱照护、南京禾康、中爱援通、三胞安康通等,以及本土社会组织及企业,如华颐爱晚、侨亚集团、九州通、瑞福安、炎黄家政等;同时,还以就近就便为原则,吸纳整合养老服务设施周边餐饮、家政、超市、药店、医院等服务资源,已有33.7万人次享受到助餐、助医、助洁和远程照护服务。
(四)密集出台政策文件。经过专题调研、征求意见、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环节后,制订出台了《武汉市“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武汉市养老服务对象评估办法》《关于做好养老护理员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服务点建设的通知》4个政策文件。《关于实施武汉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的通知》正在走办文程序,《关于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和《武汉市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定及补贴办法》等已完成初稿。

(五)集中开展专题培训。5月,采用“一杆到底”的方式,分区分层连续组织3场“互联网+居家养老”业务培训会,对各区局、街道、社区及社会组织、为老企业300余名相关人员进行了集中轮训,实地参观了东西湖区常青花园社区爱照护养老服务中心和硚口区“互联网+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长亲自授课,开展专题业务辅导;爱照护和天颐幸福食堂负责人就社区嵌入式网点和幸福食堂的运营流程进行了实操讲解。6月,借助年中业务会之机,组织各区业务科长现场学习了江汉区“互联网+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建设经验。7月,召开全市养老服务对象评估试点工作培训会、协调会。

(六)市直部门协同配合。市直相关部门根据任务分工,主动参与,协同配合,共同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工作。市财政局就今年“互联网+居家养老”工作经费、养老服务补贴资金等主动上门与市民政局进行专项对接;市人社局收集和分析全市老年人及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数据,积极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市卫计委就“互联网+助医”服务、远程照护等医养结合工作广泛开展座谈研讨。
(七)加强信息通报和宣传。编制工作动态17期,起草专报及相关汇报材料20余份,上报“互联网+居家养老”各类信息40余条。在长江日报开辟“关注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专栏,分12期报道养老重点和亮点工作,前3期内容已见报。
二、有关问题和下步措施
经过半年多的摸索,“互联网+居家养老”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观念束缚问题。“互联网+居家养老”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部分参与人员对工作的理解不足,创新意识不够,思路缺乏灵活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老人主动购买养老服务意愿较弱,撬动养老刚性需求存在一定难度。二是建设进度问题。7个中心城区在网点建设进度方面不同步,部分区选点开工滞后。三是服务落地问题。平台和一些网点建成后,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政策尚未出台,“三助一护”服务尚未大规模落地,资源整合、服务引入上还需要持续发力。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全市将继续细化措施,加快进度,攻坚克难,让“互联网+居家养老”落地见效:一是加强督促指导,快速推进网点建设。定期通报各区平台、网点建设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加大对进度滞后责任区的督导力度,确保年终目标达成。二是加大资源整合,落地“三助一护”服务。继续加大服务商签约力度,整合周边资源,引入社会力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扩大供给,促进对接,落地服务。三是加快补贴实施,让困难老年人受益受惠。总结江汉区老年人评估试点经验,完善流程,9月上旬全面推开养老服务对象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实施服务补贴,推进专业服务供给和现实有效需求对接。四是加速政策创制,继续出台配套文件。完善并尽快出台《关于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居家养老”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以多种方式兴办为老服务实体,优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环境,规范和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五是加深民众认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互联网+居家养老”工作,引导老年人形成市场消费观念,广泛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广大市民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提高全社会对“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