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雁字青山
【文章】《你的树,我的神》
【作者】七公子小刀
1、手法新颖,构思独特。
本文运用诗一般的语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一片柳絮自拟,通过“我”的自述,从另个角度,来诠释了“神树涧”中那片千年旱柳林的神秘世界,简洁中体现深刻,通俗中蕴含哲理。
作者将八个场景以史诗般“独白”的方式展现,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天灾人祸所造成苦难的无奈。读者从中一窥旱柳林的沧桑历史脉络,感叹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赞美生命力的神奇与伟大,也欣慰于人类的进步。
在此,需注明一点,作者笔下的柳絮,是柳的种子和种子上所附生的茸毛,它带有旱柳的生命基因。
2、文笔简练,蕴藉含蓄。
每一次读小刀老师的文章,都感觉不那么简单,在文字的表层之下,往往隐含着深意。
这一篇也不例外。
文中,“我”、“他”、“你”交替出现,暗示出在历史的长河里,正因为旱柳林的祖祖辈辈守望相助、前赴后继,才得以使整个家族生生不息。
“密密麻麻的小草们用力挤着我,我想它们讨厌我吧,我占了它们的领地……”
第四个场景,作者用看似简单随意的文字,暗示出一个哲理:小草也生生不息,为何没有成为“神”?因为,它一岁一枯荣,总也长不大,没有旱柳这般沧桑的岁月印迹。
只有经得起岁月的磨砺与洗礼,才能被赋予“神”的定位。
“信念让我们相望地苟活”,人生,既然避免不了苦难,那就勇敢地正视它,只要不屈不挠、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纵然永远不能再在一起,总会有朝一日成为别人眼中的“神”。
3、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文中许多地方,都蕴涵着深远的意境,启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我们和人类相互敬畏着”,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只有相互敬畏,才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其实,我们只想活着”,千百年来,这种简单的理想却得不到足够的认可与尊重,直到生命由于自身的顽强,被捧为“神”了,“我们”才得到敬畏与保护。
为什么非得是“神”,才能得到敬畏与尊重?同样是生命,为什么草芥就一文不值?
文章最后部分,借用“我”的感慨,含蓄表达了引申之义,让人不禁联想,除了“树”,推而广之,自由、爱情……不也同样如此吗?
作品以一首诗作为结尾,既是对全篇的照应,也是内心赞美情感的升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好的文章,总是蕴涵丰富、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点评】雁字青山
【文章】《更衣室里的时光》
【作者】清风的
这是一篇精彩的用心之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本文叙述的是主人公“我”在其职业生涯的初期,所经历的痛苦彷徨与奋斗历练,全文共三个部分,分别以三间更衣室为线索,展开情节叙述,衔接自然,前后贯通,脉络清晰,主题突出。
文章结构紧凑,丝毫不拖泥带水,所把握的线索自始至终都限定在三间更衣室内。更衣室的使命一完结,作品也便戛然而止。
这种写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精致与完美,也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考想象空间。
2、语言形象,刻画生动。
作者在第一部分,随着人物的出场,对于更衣室的简陋、车间的喧嚣、王姨的热心、李师傅的严谨,以及“我”的心理活动等,都颇具匠心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生动刻画,用词考量精准,铺排穿插灵动,字里行间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文风简朴,意蕴深刻。
本文以叙述为主,随情节的发展,穿插很少的议论,看似平淡自然,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更衣室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义,象征着人生必须要经历的修炼过程,为着“看清自己,成全自己”。
从这三间更衣室里,我们读出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可贵的相互关爱与温暖,读出了主人公的淳朴睿智与自强不息。
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即使是在更衣室中,也不例外。
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块璞玉。
璞玉的可爱之处,在于它具有一种原生态的美感。
首先,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原生态之美。
作者由现实中的“柴火饭”联想到“照得进阳光的老伙房”,想到“造屋”,想到父母及乡亲们当年的音容笑貌,想到老伙房中的美好岁月,淳朴自然,充满了浓浓的故乡情。
“我的最初记忆是从父母建造伙房的那年开始的,那年我才3岁。”以“造屋”为主题,因为它是作者记忆的起点,也是她心目中美好乡情的原点,是多年来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情结。
老屋的地基再高,也会逐渐淹没在岁月的风尘里,被新的生活元素所取代;我们也再回不到那美好的原点,而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一丝慰藉。这是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表达的寓意,“造屋”的主题于是得到了升华。
其次,作品里有许多语言也带有原生态的美,不可复制。
比如:“他欢喜地把它端上来,如同端起一块齐整的豆腐”;
“开心得就像个孩子,脸上的皱纹里都透着喜悦”;
“仿佛要将父亲打来的所有土坯都垒上去,恨不得连同这个男人一起垒上去”
这些语言,都带有作者记忆中的原生色彩,别具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