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基金经理不会全心提高基金收益

为什么基金经理不会全心提高基金收益

作者: 怂在冷风中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22:44 被阅读0次

最近在学习陆蓉的行为金融学,她谈到一个在基金市场常见的现象:基金管理者没有将心思全花在提高业绩,帮用户赚钱上,但却对能有效提升基金规模的事情乐此不疲。

也就是说,你把钱买一只基金,基金经理却不会尽心尽力把所有心思都放在提升基金收益上。那就奇怪了,他们是靠投资人的佣金活着的,如果没有很好的业绩,怎么能赚钱呢?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陆蓉在2014年《经济研究》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基金拆分。

举例来说,当一只基金净值很高时,例如到了4元,就将1份基金分拆成4份,变为1元钱1份。按照理性理论,这种行为没有改变基金的价值,不会影响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

而实际上,投资者受到名义价格幻觉的影响,会大量申购这种拆分后变得“便宜”的基金。

基金规模有效扩大,比对投资者实际有利的提升业绩有效得多。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答案一听十分的匪夷所思:是被我们这些客户给逼的。

这可奇怪了,基金收益越高我们客户赚的越多,为什么我们会反到头来阻止我们委托的专业人士不去赚更多的钱呢?

这涉及到一个根植于我们内心的一个心里,也是行为金融学学者发现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普遍存在的处置效应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手中有一只盈利的股票、一只亏损的股票,急需钱用,必须变现一只股票,你会变现哪一只呢?

我猜你可能会变现盈利的那一只吧?不光你会这么做,大多数人也都会这么做。

行为金融学家泰伦斯·欧迪恩(Terrance Odean)在1998年的时候分析了美国一家大型券商10000个投资者的账户数据,他们测算了投资者们实现浮盈的比例和实现浮亏的比例,通过大样本的统计数据发现:

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

这个现象其实并不稀罕,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处置效应”,指的就是投资者不愿意以低于购买价格出售资产的现象。

也就是说,投资者倾向于“售盈持亏”。这是行为经济学家赫舍·谢弗里(Hersh Shefrin)和他的合作者梅尔·斯塔曼(Meir Statman)早在1985年就提出来的。

售盈而持亏不对吗?

你可能会问了,售盈而持亏,这种做法难道不对吗?毕竟现在亏损的,未来还有可能上涨啊?

我们可以通过交易一段时间之后的结果,来检验这个投资决定是否正确。

还是回到上面那个测算,欧迪恩检验后发现:

在投资者们交易之后的84个交易日,也就是4个月后,被投资者卖出的盈利股票仍然在盈利,被投资者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仍然在亏损。

在交易之后的252个交易日,也就是1个交易年后,被投资者卖出的盈利股票仍然在盈利,被投资者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还是在亏损。

在交易之后的504个交易日,也就是2个交易年后,被投资者卖出的盈利股票和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都转为盈利了,但仍然是被卖出的盈利的股票赚钱更多。

所以,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投资者们都卖错了。

如果从行为金融学来看,人为什么不倾向于出售亏损呢?

这是因为——

人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盈利时,投资者讨厌风险,所以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投资者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

怎么说呢?

再让你做做选择。

现在你有两个选择:A选项是有50%的概率拿到一千元,50%的概率什么都没有;B选项是一定能拿到500元,你选哪个?

记住你的答案。

再做一个选择:A选项是有50%的概率损失一千元,50%的概率什么都不损失;B选项是一定会损失500元,你选哪个?

看到你的矛盾之处了吗?当我们面对收益的时候,我们是风险厌恶的,希望落袋为安;而当我们面临亏损的时候,我们会偏向于赌一把,万一不用损失呢?万一股票能涨回来呢?

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基金市场会常听见基金经理报怨:现在业务很难做,做得好吧,投资者就会撤资,真不知道净值要做到多少才好。

经过大样本的检验后,陆蓉发现,在基金业绩提高,也就是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不仅没有如理论预期的那样追加资金,反而赎回了。而业绩差时,却并没有赎回。

她将这个现象称为基金的“赎回异象”,指基金申购和赎回的现金流,与基金业绩的关系与理论预期相悖离的现象。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基金业绩做得越好,投资者越赎回。这对于基金行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基金管理者会无心专注于投资。做得越好,投资者越撤资。基金管理者了解投资者有这种非理性心理,就会去迎合这种心理。

如何克服处置效应?

那你可能要问了,这个原理我懂了,但是在卖出时,我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应该了解处置效应是一种决策错误。

处置效应本质上是由决策参考点导致的,由于存在参考点,人会不自觉地在盈利和亏损的感知区域进行决策。而盈利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就会导致“售盈而持亏”的卖出决策。

你现在已经知道售盈、持亏是不对的。我问你,下次你再出售时,是出售盈利的还是亏损的呢?

你是不是要回答,那就出售亏损的。

如果你真的是这样回答的,就是我担心的了。我只说过出售盈利是不对的,但从来没有说过出售亏损就是对的。

实际上,出售盈利和出售亏损都是不对的。

投资应该“向前看”,不能“向回看”。

出售行为应该与成本参考点及相应的盈利或亏损无关,而应该向未来看,选择那个未来预期收益最低的。

其次,你还应该举一反三的是,类似于基金拆分这种利用了投资者心理偏差的金融市场现象很多。

例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大比例分红、这一讲提到的基金拆分等。

因为基金管理者非常清楚地知道投资者有售盈持亏的心理,所以,他们并不一定以投资者的利益为重,做高业绩,而是利用了这些心理,做对自己有利而对投资者可能不利的决策。

所以,面对市场上看起来充满诱惑力的金融产品,你是不是可以用我们讲过的各种心理偏差仔细分析一下,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呢?


总结

正确的做法是向未来看,不要受买入成本等参考点的影响。

售盈持亏很有可能导致投资者在牛市时赚不到头,而在熊市时却一亏到底。基金及上市公司管理者清楚地知道投资者有这种行为偏差,所以他们会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投资者可能不利的决策。

相关文章

  • 为什么基金经理不会全心提高基金收益

    最近在学习陆蓉的行为金融学,她谈到一个在基金市场常见的现象:基金管理者没有将心思全花在提高业绩,帮用户赚钱上,但却...

  • 《解读基金》之选基核心

    1.基金公司是否有违规操作,基金经理是管理基金核心,基金经理是否变动,基金经理的从业经验都会影响基金收益。 2.要...

  • 选主动基金标准之【基金经理】

    买主动基金,其实就是买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就是一只基金的灵魂,基金的收益好不好,主要就是看基金经理是如何打理的。 如...

  • 指数基金

    今天又混一天了, 主动型基金,投资什么由基金经理说了算,收益非常依靠基金经理的能力。 被动型基金,基金经理不主动,...

  • 股票基金的选基大法

    筛选股票基金的七个指标: 基金规模、成立时间、收益率、手续费、基金经理的选股择时能力、基金经理的更换频率、基金公司...

  • 学习主动型基金和QDII基金

    主动型基金的优势 主动型基金:以超过大盘收益为目标,基金经理决定业绩好坏。关键是选好基金经理。 投资能力强的基金经...

  • 2022-03-28

    Alpha 定义 我们常说的“超额收益”指的就是Alpha,它将基金的绝对收益剔除市场本身的变化收益,考察基金经理...

  • 大学生致富的N个小窍门——如何选择主动型基金

    主动型基金,顾名思义,就是由基金经理来选股,进行交易。 所以我们投资主动型基金的收益(或者亏损)取决于基金经理的决...

  • 你还记得华尔街著名的“十年赌约”吗?

    情况大概是酱紫的: 2007年,巴菲特以50万美金为赌注,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选择任何基金组合,十年的收益都不会超过...

  • 主动基金&被动基金

    主动基金故名思义是主动出击,以求高收益。由基金经理买什么,怎么买,有什么策略都是基金经理说了算;而被动基金呢是不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基金经理不会全心提高基金收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ah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