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幼教工作者,常被问及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经常的事情。我身边的人当中有普通的群众,也有高校的精英,他们都问过我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
普通群众大多不懂得幼教理论,不了解儿童心理,所以经常问的问题都是比较具体,比如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孩子被人欺负怎么办?怎样做才不算溺爱孩子?孩子什么时候上小学比较合适等等。而高校的老师,即使自己非教育出身,但是由于身处知识阶层,多少也能通过自己方式去了解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因此除了问一些具体问题,也会对一些理念上的东西进行探讨。
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普通的群众咨询我后会去践行,如果有效果会立刻反馈说效果很好感谢之类的话——我还没有得到无效果的反馈,可能即使无效果,也不好意思驳人面子吧。而高校知识阶层、理论工作者则恰恰相反,你的任何建议,他首先都是抱一种批判的态度,比如,你说孩子最好还是送入公立幼儿园比较好,因为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更规范的教育,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他马上会举个反例子表示担忧,虽然不一定是反驳你的建议 ,但是也大有“恐怕不一定吧”的意思。
我略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来自小夫妻俩,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女的是全职妈妈,没有任何育儿经验,也非幼教专业出生。男的学的音乐,多少与儿童教育有关系。
这位妈妈问的问题都很具体,比如,我的女儿(4岁)在家里随地小便,习惯很差,说也不听,怎么办?这是一个关于孩子习惯养成的问题。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场所 ,父母是最爱自己人,因此在家里,孩子往往有恃无恐,什么坏毛病都表现出来。
具体怎么分析我就不说了,总之详细了解情况之后,我给她的建议是:在家里的各个地方多准备几个幼儿专用马桶,首先让她养成小便往马桶里尿的习惯,然后再慢慢减少马桶,最后养成去卫生间上厕所的好习惯。
我的道理是:一个孩子一旦养成了在马桶里小便的习惯,即使没有马桶,也会首先想到要找马桶。习惯成自然嘛!就像蹲坑如厕习惯的人,不习惯用坐便器,去公厕的蹲坑都不愿意在家里的坐便器上如厕,反之亦然。人就是这么奇怪,孩子也不例外。几天后,这位妈妈很高兴地反馈说,我的方法有效果了。
我的这个策略也可以说是利用了“条件反射”的原理:习惯养成,一有便意,就想到马桶。要改掉孩子的一种不良习惯,就要抓住关键,培养她的另一种良好习惯。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许多家长遇到这种事,只会盯着孩子的不良习惯打骂羞辱,用一种行为主义的方式来强行去掉孩子的坏习惯,而我的想法正好相反:孩子不是坏习惯不好,而是好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我忽略她的坏习惯,致力于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由于这两种习惯好坏相对,所以养成好习惯,坏习惯自然靠边站。同理,孩子吃饭不专注,跑来跑去这类问题怎么解决?我的办法依然很简单,创造一个环境,如定时吃饭,在儿童餐椅上吃饭、吃饭环境安静(有些家庭吃饭时间开着电视,电视还播着动画片,这叫孩子怎么专注吃饭呢?),等等。让孩子只能专注吃饭,没机会跑来跑去的。
这位妈妈的问题很具体,接到建议喜欢去执行、操作。但是这位爸爸的问题就不是这样了,不知道是不是职业病,爸爸喜欢说教、喜欢反驳,却恰恰不执行。比如他每次问我问题的时候,最后都会说自己是怎么做的,但却没有效果。而他说得最多的是“我跟她讲了很多道理了,孩子照旧”。我仔细一看他讲的道理,真是体现了高校教师的水平:滴水不漏,左右逢源。把面对高校学生讲道理的那套都用在4岁的孩子身上了。
姑且不说孩子能不能明白道理,但我想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成人的很多问题都是观念问题在左右,而幼儿的很多问题更多是单纯的行为问题。单纯的行为问题,不是靠讲道理能够讲清楚的,而是要靠行为的矫正。比如你跟孩子讲死亡的道理、为人处世的道理,不如直接跟她讲,触电、溺水的后果和哪些行为会让同伴不和自己玩更有效果。对孩子的教育而言,讲道理是需要的,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重点,孩子的品性就在习惯的养成中。
有一次这位爸爸跟我说,她的孩子总是在游戏中从背后摘走别人的帽子炫耀,搞得别的小朋友都不和她玩了,他跟她讲了很多的道理也没用。其实这就是他对孩子的一知半解了。“人生而平等”,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人人都一样的 ,对孩子有对孩子的招儿。显然摘别人帽子玩是这个孩子与人交往的一种方式,但是没有被同伴接受,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讲道理——道理当然是要讲的——而在于:那既然这样不受欢迎,孩子应该怎么做才受欢迎呢?这样你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会想到玩摘帽子的游戏?让恶作剧变成游戏;也许会想到戴帽子的游戏,把摘帽子换成戴帽子等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前面帮助孩子养成马桶小便的好习惯是一样的。
这位爸爸还经常会就某一种幼教方式方法提出质疑:比如他看到幼儿教育进驻老人院,老人与幼儿共乐的教育契机,就质疑说:这样会不会让一些老思想,老传统进入幼儿的内心?姑且不说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在老思想老传统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呢?何况老思想老传统未必就不好,比如尊老爱幼的品性,恐怕没有比在老人院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的了。再者,凡事皆有利弊,就看怎么权衡!
幼教无至法,贵在得法,贵在执行!
网友评论